陳 勇
(淮安市淮陰醫院,江蘇淮安 223300)
在臨床上,慢性硬膜下血腫是一種神經外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現代醫學研究指出,該病最為顯著的特點在于其發病較為隱蔽,并且病情持續遷延。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抗血栓藥物的不斷應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病也呈現出了日益復雜的情況。時至今日,在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主要應用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的方法。鑒于此,關于單孔引流術與雙孔引流術手術效果,以及并發癥的問題,引起了醫學界廣泛的關注[1]。本研究以淮安市淮陰醫院收治的60 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單孔和雙孔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及并發癥率,結果如下。
選取淮安市淮陰醫院2011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進行研究,通過擲硬幣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30 例)與觀察組(30 例)。參照組男性24 例,女性6 例;年齡25 ~67 歲,平均年齡(54.38±6.13)歲;患者血腫量48 ~140 mL,平均血腫量(88.32±6.13)mL,其中,雙側血腫5 例,單側血腫25 例。觀察組男性22 例,女性8 例;年齡28 ~68 歲,平均年齡(54.98±6.77)歲;患者血腫量48 ~146 mL,平均血腫量(89.12±6.14) mL,其中,雙側血腫7 例,單側血腫2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均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具有精神病史者;③依從性較差的患者。
參照組采用常規雙孔引流術進行治療,依托于影像學檢查資料,在患者取平臥位后于患者的最高點與最低點,各作一個切口,以2 ~3 cm 最為適宜。接著在將引流管置入到患者的血腫腔,在從最低點進行生理鹽水沖洗,最后在進行血腫的持續低位引流。觀察組采用單孔引流術式進行治療。通過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確定患者平臥后的最低點,之后在靠近血腫的邊緣處,做一個2 ~3 cm 的弧形切口,期間,應該保證術中切口容易擴大,繼而在將患者的硬膜切開,并將引流管置入其中,對患者的頭皮、切口進行縫合,并將未凝固的血液稀釋后注水沖洗,在沖洗液表現為澄清后便可以放置硅膠管,進行持續低位的引流。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以及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并發癥主要包括顱內積氣、蛛網膜損傷以及繼發血腫等。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參照組臨床治愈率為90.00%,觀察組臨床治愈率為96.6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比較[例(%)]
術后參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33%,觀察組明顯優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2],在臨床上罹患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患者占據整個硬膜下血腫患者總人數的25.00%。就實際情況而言,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多是由輕微頭部外傷所導致,并且,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多表現的較為隱匿。以至于許多患者在早期無任何特異性的癥狀,甚至在患者發病之后,許多患者的臨床癥狀也并不顯著。因此,慢性硬膜下血腫在臨床上經常會出現漏診的情況。不過該病在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患者便會出現顱內壓增高、精神障礙以及局源性的腦癥狀。其中,顱內壓增高主要表現為嘔吐、頭痛以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精神障礙則多見于癡呆、淡漠以及記憶力的不斷下降。最為嚴重的當屬局源性的腦癥狀,其會導致患者出現偏癱、失語的問題,出現該種癥狀以老年人較為多見。所以,強化對老年人的早期診斷,便成為了該病治療的先決條件[3]。
目前,對于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主要以手術治療的方法較為常見[4]。其中,手術療法治療的核心在于,通過清除患者機體顱腦硬膜下的纖維蛋白產物,以打破慢性硬膜下血腫帶來的影響。因此,對于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來講,通過引流的方法,對血腫進行徹底的沖洗或進行持續性的引流,是臨床治療的關鍵。
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的引流術為雙孔引流術式與單孔引流術式。臨床實踐表明[5],雙孔引流術式雖具有較多優勢,對于患者的治療來講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就實際的情況來講,采用雙孔引流術式的患者,往往存在著術后創傷較大的情況,并且,采用雙孔引流術式的患者,還很容易出現一些術后并發癥。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許多醫生開始嘗試應用單孔引流術對患者進行治療[6]。單孔引流術操作起來相較于雙孔引流術要更為簡便,采用此種治療方法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住院時間,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應用單孔引流術式進行治療時,醫生應對手術全程把控[7]。
本研究發現,單孔引流術式在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較為理想。單孔引流術式導致的手術創傷較小,這使得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得到顯著降低,并能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若要保證單孔引流術的效果,應注意手術過程中的一些關鍵節點[8]。首先,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醫生應該選擇血腫最厚的部位進行切開,同時還應保持最高位,即在患者的骨孔前側內板以及后側的外板分別作一斜坡,這樣就可以使引流管能夠直接置入到血腔之中,從而有效避免大腦皮質損傷。在切開硬膜的過程中,醫生應注意緩慢減壓,以此來預防腔內壓驟降所導致的細小血管撕裂性出血問題。同時,在引流管的選擇上,可以選擇質地較軟的引流管,并要注意側孔不會接觸到患者的大腦組織。其次,在對患者的腦組織進行沖洗的過程中,醫生可對床頭進行適時的調整,從而使引流管能夠位于血腫腔最低的位置。此外,臨床實踐中還要注意,引流管的顱內段應該小于血腫腔的半徑,以預防引流不暢的情況發生。對于雙側血腫的患者,醫生應致力于先處理血腫量最多的那一側。手術結束之后,患者的頭部應保持一定的低位,且醫生要注意對引流量的檢測。若引流量達到200 mL/d 以上,醫生應該觀察是否有腦脊液被引出。最后,應該將引流袋抬高10 cm,這樣能避免患者出現低顱壓的情況。總之,醫護人員應以客觀實踐為出發點,采取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期間,可以采取優質護理方法與針對性護理聯合的方法治療患者,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
在引流術式的選擇上,不論是單孔引流術還是雙孔引流術,在臨床上均能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但目前關于兩種引流術優劣的問題,臨床上依舊有爭議。大多數人認為單孔引流術能夠在保證引流效果的同時,可將患者的手術創傷降到最低,并且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但在王恒祿等[9]的研究中,單孔引流雖能取得治療效果,但其相較于雙孔引流術更容易復發。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兩種引流術式的效果并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并未對復發率指標進行考量。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單孔引流術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指標的比較上更具優勢。可見,在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時,醫生可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引流術式,即一切以患者的疾病情況為出發點,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地選擇引流術式,這樣才能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本研究結果表明,參照組的臨床治愈率為90.00%,觀察組的臨床治愈率為96.6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參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33%,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要低于參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見,在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可采用單孔引流術進行治療,此種引流術式可以在保證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采用單孔引流術進行治療,可以在保證患者治愈率的同時,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因此,該種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