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好 黃銀招
(豐順縣人民醫院,廣東梅州 514300)
類風濕關節炎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可在髖關節、足關節、腕關節、肘關節及肩關節處出現。病情較輕的患者關節處會出現輕微的疼痛感[1],病情較重的患者關節處會出現嚴重的畸形及軟骨,極大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F階段,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主要與病毒感染及先天性遺傳等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2]。類風濕關節炎屬于一種隱性疾病,一般在發病初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尚不明顯[3],患者無法察覺到身體出現的不適感,故大多數患者的疾病無法得到有效的救治,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關于類風濕關節炎應堅持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以提升疾病的檢出率。本研究選取豐順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8 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評價應用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進行治療的臨床診斷價值,結果如 下。
選取2019 年9 月至2020 年2 月豐順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8 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 例。對照組男性12 例,女性12 例;年齡16 ~67 歲,平均年齡(43.5±2.7)歲;疾病類型:結締組織病4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3 例,系統性硬化癥3 例,干燥綜合征4 例,痛風3 例,強直性脊柱炎3 例,骨性關節炎2 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 例。觀察組男性11 例,女性13 例;年齡18 ~69 歲,平均年齡(44.2±2.5)歲;疾病類型:結締組織病5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2 例,系統性硬化癥4 例,干燥綜合征3 例,痛風3 例,強直性脊柱炎3 例,骨性關節炎2 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1987 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A)分類診斷標準[4];②患者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本次研究;③患者知情同意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 書。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②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損傷者;③合并有其他骨質侵害的相關疾病影響檢測結果者。
對照組患者采取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診斷方法。觀察組患者采取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方法。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需于早晨空腹狀態下,抽取患者的靜脈血至分離膠試管內,之后立即送入實驗室進行血液樣本檢測,血清分離的時間需要在2 h 內完成分離,其他檢測工作也需要在當日完成。①類風濕因子檢測方法:在對患者進行檢測時,使用日立7600 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測定,使用的試劑包括氯化銨緩沖液、人γ-球蛋白的乳膠粒子懸浮液,使用的檢測方法為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②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方法:在對患者進行檢測時,使用日立7600 全自動生化儀進行測定,使用的試劑包括磷酸鹽緩沖液、甘氨酸緩沖液、環瓜氨酸肽抗原膠乳顆粒懸浮液、校準品為羊抗人CCP 抗體,使用的檢測方法為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在對患者進行試驗時,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流程的要求,并且各項試劑的使用應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流程及操作標準要求說明書中的要求執行,以提高試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此同時做好患者的檢測結果記錄工 作。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漏診率、陽性檢出率;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骨質破壞、關節腔間隙增寬、軟組織腫脹、骨質增生X 線表現等指標。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檢測陽性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測陽性率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診斷靈敏度、陰性預測值高于對照組,而特異度、陽性預測值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骨質破壞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而關節腔間隙增寬率低于對照組,軟組織腫脹率、骨質增生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X 線檢查比較[例(%)]
類風濕關節炎是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一般發病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不容易被發現,患者一般會在體檢時發現此種疾病。如不進行及時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可出現關節軟骨及肌肉萎縮等并發癥[5]。因此,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此類隱性疾病的診斷,做好疾病的早期檢測工作顯得尤為重要[6]。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肢體酸痛、疲勞、活動力減弱、發熱等,患者的疼痛感主要以對稱性為主,一些病情嚴重的患者大多會并發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7],增加了該疾病的治療難度。相關的醫學專家提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發病進程較快的疾病,若在發病后6個月內,未能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地控制,則會在發病2年內損害患者的關節,不利于患者的后期快速康復?,F階段,在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的診斷中,通常使用常規的類風濕因子檢測方法,雖然該種檢測方法具有較好的敏感性,但是特異性不佳[8]。因此,需要對類風濕因子陽性、抗環瓜氨酸胎抗體情況進行判斷,為了能夠充分了解到患者各關節周邊骨質疏松及破壞程度,應使用X 線進行檢查,對于一些破壞程度較嚴重的患者,其疾病修復的時間較長,一般需要幾個月或者更多的時間。類風濕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作為一種抗原體,當發現患者身體出現病變后,會促使體內的特異性及相關水平出現嚴重異常。對于一些指標出現異常的患者,可通過對其進行相關檢驗完成對患者病情的有效判斷。但是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若對患者使用單一的類風濕因子或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方法,將無法完成對患者病情的正確診斷,不能將患者病情的真實情況準確直觀地反映出來,如果采用上述兩種方式聯合診斷檢測,不僅能提升檢測結果的有效性,還能有效降低單一檢測方法所存在的劣勢,降低疾病的漏診率,提高疾病臨床診斷準確率,為疾病的臨床治療工作實施及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漏診率分別為8.33%、29.1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陽性檢出率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陽性檢出率62.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的靈敏度、陰性預測值高于對照組,特異度、陽性預測值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患者的骨質破壞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關節腔間隙增寬率、軟組織腫脹率、骨質增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無意義(P > 0.05)。王偉華提出[9],試驗組患者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的漏診率為6.70%,陽性檢出率為93.30%;對照組患者采用類風濕因子檢測法的漏診率為16.40%,陽性檢出率為83.60%。試驗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彭吉芳提出[10],抗環瓜氨酸肽組的檢測靈敏度為69.40%,特異度為93.00%,陽性預測值為95.20%,陰性預測值為60.60%;抗環瓜氨酸肽聯合類風濕因子組的檢測靈敏度為91.80%,特異度為65.10%,陽性預測值為83.90%,陰性預測值為80.00%;抗環瓜氨酸肽聯合類風濕因子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靈敏度為91.8%,高于兩者單獨檢測時的診斷靈敏度。以上研究結果與本研究論證的觀點一致,說明在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的診斷中,抗環瓜氨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方法診斷有效性更高,在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優勢,能夠對患者進行科學有效地判斷,改善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質量,為疾病的早期治療提供了依據。由此可見本次結果真實、可信,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在類風濕關節炎疾病的診斷中,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方法所展現出來的臨床診斷價值顯著優于單一使用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的診斷方法,陽性檢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