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星 喻登明 曹廂崳 王 霄 黃連煥
(深圳市龍崗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116)
慢性肛裂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多發(fā)的慢性疾病,其發(fā)病率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而不斷增加,多發(fā)于年輕人,以男性患者居多。該病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機體出現(xiàn)內括約肌收縮、痙攣[1]。一旦出現(xiàn)慢性肛裂,患者會因疼痛、出血,導致排便時間延長,進而加重肛裂,給患者帶來較大的身心痛苦。慢性肛裂臨床特征為大便干燥、排便困難、肛門出血、疼痛等。臨床上尚未具體明確慢性肛裂發(fā)病機制,考慮與機體長時間作息紊亂、便秘、飲食不規(guī)律等因素有關[2]。目前,治療慢性肛裂的有效方式為外科手術,臨床上一般采用肛裂切除術、擴肛術、開放式側位肛裂切除術、后方內括約肌切開術及傳統(tǒng)縱切橫縫術等術式治療肛裂,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療效、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均有明顯不同[3]。因此本文通過采取內括約肌后正中切斷聯(lián)合肛竇切開引流治療肛裂患者,通過觀察該術式治療慢性肛裂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7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深圳市龍崗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就診并明確診斷為慢性肛裂的患者46 例,每組23 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研究組采取內括約肌后正中切斷術聯(lián)合肛竇切開引流術。研究組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齡16 ~50 歲,平均年齡(34.2±8.8)歲,對照組男性13 例,女性10 例,年齡15 ~49 歲,平均年齡(33.7±8.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深圳市龍崗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 ① 均符合《肛裂臨床診治指南》中慢性肛裂的臨床診斷標準[4],并經過肛門鏡檢查、直腸指檢等檢查確診;②均有便血和肛門周期性疼痛史;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免疫病、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②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者;③女性患者處于月經期、妊娠或哺乳期;④患有結核、克羅恩病、濕疹、梅毒、艾滋病等所致的特異性潰瘍者;⑤疤痕體質或過敏體質;⑥中途要求退出研究;⑦研究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者。
對照組采取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患者取左側臥位,采取局部麻醉或者蛛網膜下腔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3 點位齒線外約1.5 cm 處作一放射性切口,長約0.5 cm,深達皮下,用中彎止血鉗鉗在切口皮下分離至齒線,然后止血鉗退至肛白線內括約肌的下緣,在內括約肌外側分離至齒線,將被分離的內括約肌從切口挑出切斷,用雙手食指逆向均勻緩慢擴肛約 2 min 至肛管可逐漸容納至3 ~4 指。用手術剪對創(chuàng)緣上方黏膜橋、下方肛門皮膚進行修剪,切口形狀為中間寬、兩端窄,方便引流。將凡士林油紗條敷于創(chuàng)口并加壓包扎,對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處理,若有前哨痔、肛乳頭瘤,則將其切除。查創(chuàng)口無搏動性出血點,用凡士林紗條壓迫創(chuàng)口,紗布蓋上,膠布固定。
研究組采取內括約肌后正中切斷術聯(lián)合肛竇切開引流術。患者取左側臥位,采取局部麻醉或者蛛網膜下腔麻醉,麻醉生效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6 點位肛裂方向后正中切開皮膚,切口上至齒線上長0.3 cm 下至肛緣外1.5 cm,切斷櫛膜帶及部分肛門內括約肌,切開感染的肛竇組織及肛裂組織、增生組織,用手術剪對創(chuàng)緣上方肛竇、黏膜組織,下方肛門皮膚進行修剪,切口形狀為中間寬、兩端窄,方便引流,用雙手食指逆向均勻緩慢擴肛約 2 min 至肛管可逐漸容納至 3 ~4 指。將凡士林油紗條敷于創(chuàng)口并加壓包扎,對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處理,若有前哨痔、肛乳頭瘤,則將其切除。查創(chuàng)口無搏動性出血點,用凡士林紗條壓迫創(chuàng)口,紗布蓋上,膠布固定。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為臨床癥狀消失且切口愈合良好,可正常排便;好轉為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切口愈合不完全,輕度排便困難;無效為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不明顯,且切口存在延遲愈合、不愈合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運用視覺模擬(VAS)評分評估兩組肛裂患者術后1 d,術后3 d,術后7 d 的疼痛程度,無痛0 分,輕度疼痛1 ~3 分,中度疼痛4 ~6 分,重度疼痛7 ~10 分;觀察和記錄兩組肛裂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統(tǒng)計兩組肛裂患者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 SPSS 20.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95.65%,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2.6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研究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愈合時間(d)研究組 23 22.22±8.96 8.04±1.52 16.43±3.35對照組 23 23.48±8.06 7.96±2.36 13.39±2.27 t 0.501 0.137 3.603 P 0.619 0.892 0.001
研究組術后1 d,術后3 d,術后7 d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研究組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70%,對照組為34.78%;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600,P=0.032)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VAS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研究組 23 3.70±1.05 2.22±0.67 1.17±0.93對照組 23 5.09±1.16 3.39±0.98 1.78±1.08 t 4.156 4.727 2.053 P 0.000 0.000 0.046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慢性肛裂具有長治不愈,伴疼痛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其發(fā)生主要與內括約肌痙攣,內括約肌供血不足有關,因而形成縱行裂開的潰瘍口,可合并有肛竇炎,肛乳頭肥大,皮下瘺,前哨痔等。此時,患者因排便撐開創(chuàng)面,局部疼痛明顯,進而引起括約肌痙攣加重,加重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需要通過藥物緩解疼痛。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肛裂患者通過藥物治療的方案達不到理想效果,主要以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目前,慢性肛裂臨床治療的手術方法有多種,一般采用肛裂切除術、擴肛術、開放式側位肛裂切除術、后方內括約肌切開術及傳統(tǒng)縱切橫縫術等術式治療肛裂。肛裂切除術、擴肛術雖然能將肛裂部位的裂口、潰瘍面切除,術后創(chuàng)面亦可引流較為通暢,但由于創(chuàng)面較大,術后愈合緩慢[6]。傳統(tǒng)縱切橫縫術是選取原肛裂部位治療,通過縱切來緩解括約肌的痙攣、降低肛管靜息壓,同時通過橫縫來將肛管直徑擴大,但選取部位多為肛裂口處,該術式術后易產生切口水腫、疼痛,橫縫處創(chuàng)面容易污染,易導致術后感染[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效果上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研究組患者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高于研究組(P <0.05),分析其原因:內括約肌后正中切斷聯(lián)合肛竇切開引流治療肛裂,可以直接切除肛裂的病變部位,切開感染肛竇,同時在直視下切開痙攣的內括約肌,有效擴大肛門口徑,減輕術后疼痛及減少創(chuàng)面出血、水腫等并發(fā)癥,可以將前哨痔及病變肛竇一次性切除,避免對患者造成多處切口;但因后正中部位多屬于韌帶組織,血供狀況較差,因此術后愈合時間較長[9];單純的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雖然可以通過切斷部分內括約肌,有效防止括約肌發(fā)生痙攣,進而改善肛管黏膜血流量,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且該術式損傷較小,故愈合較快,但對其肛裂部位的潰瘍面未做處理,因此術后患者常仍見疼痛,且伴有一定的復發(fā)概 率[10]。
綜上所述,兩種手術方式在治療慢性肛裂患者上,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內括約肌后正中切斷聯(lián)合肛竇切開引流可直接切除肛裂病變組織,能有效擴大肛門口徑,減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