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輝 何奕東
(廣東省揭西縣人民醫院,廣東揭陽 515400)
慢性阻塞性肺炎(chronic obstructive pneumonia,COPD)又稱為阻塞性肺氣腫,系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肺泡管、肺泡囊)膨脹,并伴有氣腔壁破損[1]。患者發病后會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胸悶、氣短、咳嗽等呼吸道不良癥狀,此外還會出現食欲銳減、體質量下降、頭暈乏力等生理不良反應[2]。針對該病的治療多采用呼吸機吸氧、抗生素消炎、化痰、平喘等對癥療法[3]。但是傳統的治療方法周期長,對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很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病情惡化情況[4]。無創正壓通氣方式是利用口鼻罩的方式將呼吸機與患者對接,將高濃度空氧混合氣體輸入到患者肺部,它是一種高流量加溫加濕、無創的給氧方式,能夠幫助呼吸衰竭患者改善氧合,保持呼吸道濕潤通常,維護呼吸道正常功能,預防肺部感染。本研究選取廣東省揭西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60 例COPD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無創正壓通氣方式在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1 月廣東省揭西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臨床治療方式差異將60 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每組30 例。常規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58 ~82 歲,平均年齡(68.4±2.7)歲;病程3 ~9 d,平均病程(5.3±0.3)d;呼吸頻率15 ~31 次/min,平均呼吸頻率(24.45±5.7) 次/min;肺功能分級:Ⅰ級9 例,Ⅱ級11 例,Ⅲ級10 例;合并疾病:冠心病7 例,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1 例。試驗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范圍57 ~81 歲,平均年齡(67.8±2.6)歲;病程4 ~9 d,平均病程(5.6±0.8)d;呼吸頻率14 ~30 次/min,平均呼吸頻率(23.47±4.6)次/min;肺功能分級:Ⅰ級9 例,Ⅱ級11 例,Ⅲ級10 例;合并疾病:冠心病6 例,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2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肺功能分級、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廣東省揭西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入院肺功能檢查存在混合型通氣功能障礙,符合2007 年中華醫學會制定的COPD 診斷標準[5];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氣促、胸悶、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③意識清醒。排除標準:①存在無創呼吸機禁忌癥患者;②患者意識模糊。
對照組采用常規抗生素消炎、化痰、平喘等對癥治療,抗炎藥物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378,規格:4.5 g)2.25 g/次,6 h/次,多索茶堿(黑龍江福和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48,規格:0.2 g×12 片)300 mg/次,1 次/d,左氧氟沙星(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901,規格:0.5 g×4 片)0.4 g/次,3 次/d。為確保患者呼吸通暢,可使用低流量呼吸機吸氧,緩解因缺氧出現的肺血管收縮[6]。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運用無創正壓通氣呼吸機治療,患者取半臥位,呼吸機調整為S/T 模式,呼吸頻率控制在12 ~18 次/min,根據患者的情況將流量控制在30 ~40 L/min,氧氣濃度控制在33%,氧濕化器溫度控制在31 ℃[7]。
治療效果。治療效果三個維度:顯效為治療后患者的COPD 癥狀和呼吸衰竭癥狀明顯消失,動脈血氣水平恢復正常;有效為治療后患者的COPD 癥狀和呼吸衰竭癥狀部分改善,動脈血氣水平逐漸好轉;無效為治療后患者的COPD 癥狀和呼吸衰竭癥狀改善不明顯或沒有改善,動脈血氣水平無變化,甚至出現病情惡化現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炎性因子。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動脈血氣水平,兩組患者分別在入院時和治療效1 周后取清晨靜脈血5 mL,分析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WBC)、降鈣素原(PCT)等炎癥指標。
動脈血氣水平。兩組患者分別在入院時和治療1周后取動脈血2 mL,測定血氧分壓(PaO2)、血氧飽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
評估患者的Borg 呼吸困難程度,采用0 ~10 等級評分,級別越高說明呼吸越困難。
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采用SGRQ 生活質量調查問卷,從呼吸癥狀、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干擾、生活自理能力三個方面展開問卷調查,總計50 題,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差[8]。
采用 SPSS 25.0 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顯效19 例,有效10 例,無效1 例;對照組顯效16 例,有效8 例,無效6 例。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6.7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79,P=0.001)。
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炎性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前,常規組和試驗組的Borg 呼吸困難程度評分與SGRQ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Borg 呼吸困難程度評分與SGRQ 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和動脈血氣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和動脈血氣水平比較()
組別 n 炎性因子 血氣分析CRP(mg/L) WBC(×109/L) PCT(ng/mL) PaO2(mm Hg) SaO2(mm Hg) PaCO2(mm Hg)試驗組 30 7.3323.435 5.1161.024 1.0550.276 79.3775.778 42.5765.483 97.2655.466對照組 30 16.6373.45 10.8271.322 2.4650.268 64.2355.43 50.6755.06 86.3285.21 t 9.253 10.633 8.632 9.284 7.642 8.324 P 0.021 0.012 0.001 0.002 0.013 0.011
COPD 是由不同病因和不同病原菌導致的肺部炎癥,肺部組織炎癥惡化到一定階段會發展成為重癥肺炎,直接危及患者生命[9]。臨床上針對COPD 的治療以抗炎、平喘、化痰等基礎對癥療法為主,抗炎藥物多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索茶堿、左氧氟沙星等,但是很多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多合并出現呼吸衰竭問題[10]。傳統療法在緩解呼吸衰竭上療程周期長,且收效甚微,患者還會出現真菌感染和耐藥情況[1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高速發展,無創正壓氧療方案在治療肺炎和呼吸衰竭等疾病上有了新進展[12]。無創正壓呼吸機是一種機械通氣的呼吸裝置,機械通氣條件下能夠持續為患者提供高濃度和高流量濕氧,大大增加通氣量,改善換氣[13]。楊雪[14]在研究報告中提到無創正壓呼吸機可將吸氧濃度控制在21%~100%,氧氣濕度可控制在31 ~37℃,流量可控制在8 ~80 L/min。陳裕民[15]認為無創正壓呼吸機技術作為一種高流量加溫加濕、無創的正壓新呼吸技術,能夠幫助呼吸衰竭患者改善氧合,保持呼吸道濕潤通暢,維護呼吸道正常功能,預防肺部感染;采用間歇性無創通氣療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炎,治療成功率能夠達到80%以上,且間歇性無創通氣療法能夠有效改善呼吸酸中毒,降低呼吸頻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16],其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7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炎性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血氣分析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前,常規組和試驗組的Borg 呼吸困難程度評分與SGRQ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Borg 呼吸困難程度評分與SGRQ 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綜上,對COPD 合并重癥呼吸衰竭患者行無創正壓通氣療法能夠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提升生存率,與常規合并低流量吸氧治療對比,療效顯著,該療法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表2 兩組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和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的呼吸困難程度和日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n Borg呼吸困難程度評分(分) SGRQ生活質量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30 55.93±25.982 36.54±24.421* 4.58±40.394 2.42±50.232*對照組 30 56.78±36.151 48.65±34.472* 4.56±40.474 3.98±10.239*t 0.153 6.875 0.345 6.875 P 0.542 0.001 0.376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