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聲遠 陳 琳 鄭志雄 葉維斌 吳強初 符 毅
(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欽州 535000)
四肢創傷是一種常見病,占住院創傷性疾病的20%~30%,占骨外科的50%~60%。創傷及手術后,患者容易因組織損傷滲液、淋巴液回流障礙等原因,在圍術期出現組織腫脹[1]。肢體腫脹危害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組織損傷的炎癥程度,在術前腫脹會影響手術開展,在術后腫脹影響切口、組織、骨折斷端愈合。腫脹還往往伴隨疼痛,給患者帶來不適感受,甚至可能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肢功能[2]。過去常規的腫脹處理方法是繃帶加壓包扎處理,選擇性應用抬高患肢、冰敷處理,對于敷料的使用、加壓策略臨床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本研究分析厚敷料保護在加壓包扎對四肢創傷圍手術期消腫中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月收治的60 例四肢骨創傷患者。根據入院病歷奇偶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齡26 ~75 歲,平均年齡(31.8±5.1)歲;均為單個四肢損傷,其中上肢損傷11 例,下肢19 例;受傷到入院時間4 ~7 h,平均受傷到入院時間(5.6±1.1)h。試驗組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齡22 ~76 歲,平均年齡(31.4±5.8)歲;均為單個四肢損傷,其中上肢損傷17 例,下肢13 例;受傷到入院時間4 ~8 h,平均受傷到入院時間(5.7±2.1) h。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有明確四肢創傷外傷史,新鮮四肢骨折;②骨折均須手術治療;③年齡26 ~75 歲;④認知精神正常。排除標準:①冷敷、包扎禁忌癥,如嚴重多發開放性損傷、嚴重的缺血性損傷需要截肢治療;②其它重大疾病;③患肢多發骨折;④加壓包扎禁忌癥,如局部血循環條件非常差、缺血性疾病發生風險;⑤合并重要血管損傷,需急診處理,術前無法進行加壓外固定處理;⑥哺乳期、妊娠期對 象。
對照組采用冰敷+冷療+高分子夾板固定+甘露醇+理療消腫處理。普通冰袋冷敷,-17℃,將冰袋圍繞受傷腫脹部位進行半包裹式冰敷,1 次/4 h,≤30 min/次,預防凍傷。無法耐受冷敷,選擇冷療儀冷療治療,2 次/d,20 ~30 min/次。骨折部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高分子夾板外固定進行臨時固定。嚴重腫脹、無禁忌癥的對象,靜脈應用20%甘露醇藥物消腫(廣西裕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929,規格:250 mL ∶50 g)。
試驗組不使用藥物消腫,選擇厚敷料(0.5 ~1.0 cm)保護性普通繃帶(非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再進行冰敷+冷療、外固定處理。
受傷到手術時間、術前周徑增長峰值(較術后正常情況下測量的周徑增加值)、術后患肢周徑增長峰值、瘀斑長徑峰值、術后患肢主動屈伸康復訓練開始時間、腫脹治療與護理費用。兩組患者患肢腫脹處理相關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如腫脹疼痛加重、張力性水泡、骨筋膜室綜合征、術后切口感染等。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受傷到手術時間、術前周徑增長峰值、術后患肢周徑增長峰值、瘀斑長徑峰值、術后患肢主動屈伸康復訓練開始時間、腫脹治療與護理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試驗組腫脹處理相關不良事件合計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四肢創傷骨折術后,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腫脹,其發生機制較復雜,與骨髓腔血管破裂骨折斷端血腫、靜脈血管壁損傷血管炎癥反應、肌肉放射性痙攣淋巴管以及靜脈回流受阻、組織滲液有關[3]。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腫脹病情可輕可重,持續時間可長可短,負面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①延長住院時間;②引起疼痛,增加繼發性損傷發生風險,影響內分泌、心血管等系統功能,對于老年人,還會增加內科并發癥發生風險;③影響術后早期康復訓練開展,進而影響術后康復[4-5]。
四肢創傷腫脹的處理方法較多,主要通過藥物(甘露醇、七葉皂甙鈉及其他中成藥)制動、冰敷、抬高患肢、簡單的包扎等控制傷情,軟組織急性期處理方法基本成熟[6]。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中藥外敷、內服、間斷冰敷等方法,在四肢腫脹中的價值較大。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冰敷容易引起凍傷,藥物外敷、內服操作難度較大。藥物外敷具有刺激性,容易引起皮膚過敏[7-8];傳統方法雖然也可以消腫,但消腫時間較長,消腫速度較慢,容易引起腫脹不良反應。本研究中對照組對象腫脹疼痛加重3 例,張力性水泡發生4 例,主要還是與消腫時間較長,消腫速度較慢有關。
表1 兩組患者腫脹療效與費用支出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腫脹療效與費用支出指標對比()
創傷腫脹治療與護理費用(元)試驗組 30 8.1±6.7 3.1±1.0 2.7±0.7 5.1±2.1 4.1±1.4 1256.4±287.6對照組 30 12.4±8.9 3.8±1.1 3.3±0.6 7.8±2.4 6.7±1.5 1688.0±418.2 t 2.114 2.579 3.565 4.637 6.941 4.657 P 0.039 0.013 0.001 0.000 0.000 0.000組別 n 受傷到手術時間(h)術前周徑增長峰值(cm)術后患肢周徑增長峰值(cm)瘀斑長徑峰值(cm)術后患肢主動屈伸康復訓練開始時間(d)
加壓包扎治療是損傷腫脹的基本處理措施。機體正常情況下,組織間液、血漿之間通過毛細血管壁進行液體交換,保持組織液生成、回流動態平衡,這種平衡主要與血管內外的液體靜壓、腔體滲透壓、淋巴結回流等因素相互作用有關。通過加壓操作,可以對傷口進行物理壓迫,增加組織液的壓力,使血管內的液體流到組織間隙內減少,減輕患側部位水腫,減輕組織內損傷。厚敷料加壓包扎還可以對創傷后患肢腫脹反作用也起到較好的緩沖作用,更好地保護創傷部位皮膚軟組織,避免肢體筋膜室內壓力增高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與此同時,加壓包扎還具有止血,防止皮下水腫瘢痕增生,減少組織黏連,提高組織愈合能力的效果,可促進滲出物、積血擠散到周圍正常組織,擴大吸收面積,從而減少組織、關節黏連、變性等一系列病理變 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的臨床療效較好。試驗組受傷到手術時間較對照組縮短4 ~6 d,這與腫脹的及早控制有關。與此同時,術前、術后的患肢周徑增長峰值明顯降低,提示腫脹明顯減輕。術后腫脹及早控制,術后的康復訓練更早,試驗組術后主動訓練時間較對照縮短2 ~3 d。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沒有進行藥物消腫處理,減少腫脹藥物治療的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也減少藥物及輸液所導致的其他不良反應。相較于對照組,試驗組的患肢腫脹處理相關不良事件也明顯減少,這與減少藥物消腫及縮短受傷后肢體腫脹峰值有關。
相較于藥物消腫等處理,加壓包扎處理操作簡單、易于操作,可以作為基本的處理措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加壓包扎時需要適宜的力度。應避免盲目加壓包扎,需要考慮患者的損傷程度、全身情況等。在損傷發生后,需要立即加壓包扎,在耐受情況下,聯合冰敷冷療,達到理想的治療方法。目前針對加壓包扎后冰敷、冰敷加壓后包扎的優劣,最佳加壓包扎方式選擇,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今后需要開展更多加壓包扎技術標準研究,進一步規范化加壓包扎技術。
綜上所述,在加壓包扎對四肢創傷圍手術期消腫中的應用厚敷料保護,可以保護創傷后皮膚軟組織,加速消腫,操作安全、高效,有效減少消腫藥物的應用,減少患者住院時間、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