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科 徐治國 史松檳 蔡維體
(泗陽縣人民醫(yī)院,江蘇宿遷 223700)
腹股溝主要是指人體腹壁與大腿之間交接的區(qū)域。腹股溝疝屬于普外科中常見疾病,主要是指患者腹股溝區(qū)域存在缺損,導致腹腔臟器經由該缺損區(qū)域向體表突出,最終形成包塊。腹股溝疝屬于常見腹外疝[1]。導致腹股溝疝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為恥骨肌孔薄弱或是出現(xiàn)缺損,其分為腹股溝直疝以及腹股溝斜疝兩種。無張力疝修補術為腹股溝疝的主流治療方式,具體分為兩種方式:腹腔鏡疝修補術以及無張力疝修補術。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下經腹膜前疝補片修補術(TAPP)得到了廣泛應用,且治療效果得到廣泛認可[2]。TAPP 屬于后入路腹腔鏡疝修補術的一種經典術式,該術式改變傳統(tǒng)治療方式的手術入路以及修補部位,在疝修補中成為熱點術式[3]。本研究針對腹股溝疝患者,探討TAPP 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泗陽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4 例腹股溝疝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組與觀察組,每組22 例。常規(guī)組中男性16 例,女性6 例。年齡24 ~72 歲,平均年齡(45.51±2.14),單側斜疝8 例,單側直疝6 例,單側股疝5 例,雙側斜疝2 例,雙側直疝1 例;觀察組中男性17 例,女性5 例,年齡25 ~71 歲,平均年齡(46.34±1.12),單側斜疝10 例,單側直疝6 例,單側股疝4 例,雙側斜疝1 例,雙側直疝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泗陽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股溝疝的診斷標準[4];②所有患者均具備實施手術治療的指征;③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同意參與研究,簽署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②治療期間不能與醫(yī)生良好配合的患者;③存在嚴重心理障礙、癲癇疾病或是器質性疾病的患者[5]。
常規(guī)組實施無張力疝修補術。實施手術患者給予其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同時在與患者腹股溝韌帶保持平行時作長度大約為5 cm 的斜切口,在明確疝囊的位置之后應為患者實施高位結扎以及疝囊橫斷操作,在此之后應在患者精索后方位置處放置巴德疝補片(平片或網塞),同時應與聯(lián)合腱、腹股溝韌帶以及恥骨膜等組織一同進行處理。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下經腹膜前疝補片修補術。首先應給予患者氣管插管麻醉,并于患者臍上緣位置處放置長度大約為1 cm 的觀察孔,同時在患者臍水平兩側10 cm 處分別放置0.5 cm 套管各一個。實施手術的人員應在腹腔鏡下將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腹壁化,完整剝離疝囊或橫斷疝囊,同時應在患者疝環(huán)腹壁破損位置處游離腹膜,并實施銳性分離、鈍性分離,隨后將患者的腹股溝韌帶、恥骨梳韌帶、精索(女性為子宮圓韌帶)、腹橫肌弓狀緣、聯(lián)合腱及腹壁下血管進行解剖,在患者腹腔缺損區(qū)域送入美國巴德-3DMAX 疝氣補片,確保整個肌恥骨孔能夠被完全覆蓋,最后用3-0 可吸收線對腹膜進行連續(xù)縫合,手術完成。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指標:術后住院時間、恢復活動時長以及術中出血量、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自主活動時間。②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并發(fā)癥包括:排尿困難、皮下積液、劇烈疼痛、陰囊(女性外陰)腫脹[6]。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估,量表總分為10 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感越劇烈。
用SPSS 20.0 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恢復活動時長、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自主活動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術后6 h兩組疼痛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12 h、術后3 d 及7 d 觀察組VAS 評分有所降低,且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腹股溝疝的典型表現(xiàn)為患者腹股溝區(qū)域存在可復性腫塊,如果疝囊體積較小,則患者可能不存在明顯癥狀表現(xiàn),在疝環(huán)位置處僅存在輕度墜脹感,如果腹股溝疝過大,可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疝內容物壞死風險[7],臨床治療方式可劃分為手術治療以及非手術治療。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
組別 n 住院時間(d) 恢復活動時長(h)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h) 肛門排氣時間(h) 自主活動時間(h)常規(guī)組 22 7.08±1.64 183.62±35.18 42.31±4.71 12.08±3.61 14.16±3.51 35.49±9.53觀察組 22 3.52±0.89 153.21±24.32 24.53±3.62 8.51±2.24 10.21±2.64 22.81±5.34 t 11.915 4.440 18.692 3.941 4.218 5.44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分)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分)
組別 n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3 d 術后7 d常規(guī)組 22 6.48±2.06 6.24±1.73 4.28±1.61 3.34±1.06觀察組 22 6.51±2.15 5.48±1.18 3.02±1.15 2.21±1.01 t 0.047 1.702 2.987 3.620 P 0.481 0.048 0.002 0.000
隨著疝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進步,“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概念于20 世紀80 年代被提出,該治療方式替代傳統(tǒng)的有張力縫合修補,更容易掌握,實際操作較為簡單,且患者術后復發(fā)率較低,因此,該手術方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快速普及。但由于受到腹股溝管解剖的影響,該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易導致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感染、牽拉疼痛以及復發(fā)的現(xiàn)象,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隨著腹腔鏡技術以及微創(chuàng)理念的普及,腹股溝疝治療中開始廣泛應用腹腔鏡技術,總體效果良好[8-9]。腹腔鏡疝修補術的主要應用優(yōu)勢包括:疝復發(fā)率較少,且在治療復發(fā)疝以及雙側疝疾病方面具有顯著治療效果,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損傷程度較低,且感染發(fā)生率低,創(chuàng)口小,具有一定的美觀度,同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感[10]
有研究[11]根據(jù)手術方式不同分為TAPP(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組(37 例)和Mesh-Plug(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組(40 例),進行組間對比。最終結果顯示,TAPP 和Mesh-Plug 在治療成年腹股溝疝中均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但相較于Mesh-Plug,TAPP 具有住院時間短、恢復快、圍術期并發(fā)癥低、慢性疼痛不適感輕等方面的優(yōu)勢,因而在臨床應用中更具優(yōu)勢。該研究結論與本研究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術后恢復活動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自主活動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且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6%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23.08%,術后12 h、3 d 及7 d 兩組VAS 評分有所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常規(guī)組,這提示在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過程中,TAPP 治療方式更有應用優(yōu)勢,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在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TAPP 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減少并發(fā)癥,具有顯著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