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榮
德媒近日報道,在德國的電信運營商已經決定將華為設備和技術從德國5G核心網絡中徹底移除。且不論這條新聞暗含德媒在美國大選后向美“示好”之意,近一段時間以來,德國對華思維消極因素日益顯著,卻是不爭的事實。
就5G而言,德國政府雖然反復重申其將堅持不能排斥來自特定國家企業的原則,但是,實際上德國在不斷強化對5G問題的政治化、國家安全化,最終達到在事實上排斥中國華為的目的。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保全“自主”決定的顏面,又可迎合美國的立場。
據悉,德國政府內部目前已經達成了關于德國5G網絡建設的安全標準,新法案將引入兩級審查程序,一是對設備的技術審查程序,二是對供應商可信度的“政治審查”。而且,這部法律限制的不僅是對5G核心網絡的參與,還會延伸到接入網,包括基站和天線。未來,德國政府調查一家供應商的可信度時,將主要依賴安全部門和情報部門提供的信息和情報,而這些機構長期以來在宣稱使用中國技術存在風險。
以政治化、安全化的方式處理對華關系也體現在德國外交部主筆、德國政府今年9月初發布的《印太指導方針》上。此份文件要求德國的對外經濟關系在地理和議題上都更加“多元化”,以避免對單一市場、重要貨物的單一獲取來源或單一供應商的過度依賴。文件雖然沒有點名中國,但針對中國之意非常明顯。文件不僅在為德國自身表態,而且也自說自話地為印太國家代言,強調這些“志同道合的國家”都有減少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對中國“單方面依賴性”的訴求和必要性。
雖然德國在文件中并未從安全角度定義印太地區,而是更多地采取一種地理的、相對中性的描述,但是,德國也表示其自身和歐盟應加強在印太安全政策領域的介入,包括參與集體演習。目前法國、英國開展了所謂的南海“航行自由”行動,德國并未參與其中,但德國國內常有是否也應參與巡航的討論,《印太指導方針》的出臺更清晰地表明德國懷有這方面的“沖動”。
德國近期對華思維轉向消極、負面,歸根結底與德國國內有一些人在心里并不認同中國擁有同等的發展權利有關。他們并不認為中國的發展是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機遇,而是從零和博弈視角出發,將中國的發展視為挑戰和威脅。而這種心態又是基于他們將中國視為“異類”,強調和炒作中國與西方之間的意識形態分歧和制度差異。
在2019年3月的《歐中戰略展望》文件中,歐盟將中國定位為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對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德方、歐方似乎更多地強調中德、中歐之間“制度對手”的定位,“合作伙伴”的成分被有意弱化了。尤其是一些政界、媒體界、智庫界人士要求,歐洲不應滿足于對華交往中的經貿利益,而是應采取更為強硬的、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對華政策。中國在抗疫與恢復經濟上的成就更是增強了歐洲的焦慮感。更重要的是,德國及歐洲一直就中
國的人權、法治等議題大做文章,提出批評乃至造謠、污蔑,展現其政治正確性和道德優勢。而基于雙方互利共贏合作的事實所做出的對發展中德、中歐關系的客觀評價,卻容易遭到一些別有用心人士的口誅筆伐。
德國及歐盟近期顯露出的對華政策調整跡象,不得不讓人與美國大選的結果聯系起來。在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宣布勝選后,德國及歐盟領導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希望重置跨大西洋伙伴關系,議程上的一個中心內容就是中國議題。甚至于德國方面已經有政要表示,歐洲尋求戰略自主是不現實的,相反,應該重新依靠美國。這一刻,他們似乎忘卻了自己的獨立性和多元性訴求。
事實上,德國與歐洲基于變動的國際形勢和自身發展的需要,提出產業鏈供應鏈的多元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望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不應該變成刻意尋求與中國“脫鉤”,而與美國重新綁定,那樣的話,就暴露了“多元化”訴求只是德國和歐洲本心里想要單方面依附美國的托詞和遮羞布。▲
(作者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email?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