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無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黎東漢一直與紅色電波同行,為解放軍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他數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其驕人功績鮮為人知。
黎東漢,1914年10月出生,湖南瀏陽人,1930年參加湘鄂贛紅軍獨立一師,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6月湘鄂贛獨立一、二師合編為紅十八師后,繳獲了敵人一部電臺,黎東漢被派往江西萬載縣紅軍通信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8月,紅十八師編入紅六軍團。黎東漢結業后,成為以閻知非為隊長、江文為政委的紅六軍團無線電中隊的一名報務員,開始了終身與紅色電波打交道的革命生涯。
1934年8月,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遣隊,在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軍團長蕭克、政委王震率領下,從湘贛蘇區出發,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于10月24日,在黔東木黃一帶與以賀龍為軍長、關向應為政委的紅三軍會合。會師后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委,關向應任副政委,統一指揮紅二、紅六軍團。
電臺隊隨總部一起行動,黎東漢可以經常見到賀龍。賀龍說:“電臺和你們這些弄電臺的人都是‘心肝寶貝,你們給我帶來了‘眼睛和‘耳朵。”賀龍對電臺隊關懷備至,下令給電臺隊的每個報務員都配了騾馬,一有戰斗就專調一個警衛連保護電臺。
1935年6月,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紅二、紅六軍團主動向鄂敵發起進攻,以一部包圍宣恩縣城,大部隱蔽于宣恩縣城以南的山地之中,準備打擊來援之敵。賀龍、任弼時命令電臺隊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偵聽敵軍電臺的聯絡情況,隨時掌握敵軍動態。
敵人果然中了賀龍的圍城打援之計。國民黨湘鄂川邊“剿總”總司令徐源泉急電調縱隊司令兼四十一師師長張振漢率部增援宣恩。張振漢給徐源泉回電說,為避宣恩城南紅軍主力之鋒芒,他將兵分3路,12日迂回忠堡,從西向東馳援宣恩。

張振漢的電報被黎東漢他們的電臺隊破譯了。賀龍拿到抄收的電報十分興奮,立即下令部隊連夜急行軍120里,先敵一小時趕到忠堡設伏,掌握戰場先機。經過3天3夜的激戰,紅軍全殲敵左路支隊,活捉了張振漢。
在忠堡戰斗中,黎東漢發現敵方陣地構皮嶺有敵人電臺天線在搖曳,便向電臺隊政委江文作了匯報。江文巧用計策,完好無損地繳獲了敵方兩部l5瓦電臺。經過開導說服,敵方彭洪志、劉法墉等無線電技術人員全部參加了紅軍,后來他們大多成了紅軍的通信工作骨干。
賀龍對電臺隊在忠堡戰斗中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一部電臺比一個團還強!你們又完整地繳獲了兩部電臺,等于又添了兩個‘團嘛!”此時,電臺隊的電臺由2部增至7部,升格為無線電通信大隊,閻知非任大隊長,江文任政委,下轄6個通信分隊、1個偵察分隊。
從6月23日起,紅二、紅六軍團包圍湘西龍山縣城35天,制造新的圍城打援戰機,接連取得了小井、象鼻嶺、胡家溝、板栗園、芭蕉坨幾個戰斗的勝利。特別是板栗園戰斗,黎東漢他們的電臺8月2日破譯了敵八十五師師長謝彬給徐源泉的一份電報,稱該師次日經板栗園增援龍山。紅軍立即趕至敵軍必經的板栗園東南之地福田設伏,8月3日全殲該師師部和兩個團,斃敵師長謝彬。賀龍稱贊:“打破敵人的這次‘圍剿,電臺的功勞不小!”
1935年11月,紅二、紅六軍團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為了配合主力的突圍行動,總部決定紅六軍團十八師留守根據地,迷惑和牽制敵人,掩護主力撤離。
紅六軍團政委王震代表總部到紅十八師看望全體指戰員,把一部5瓦電臺調配給紅十八師,在紅十八師成立電臺隊,派黎東漢任電臺隊長,以保證總部和紅十八師的通信暢通。王震特別囑咐黎東漢:“電臺是十八師的千里眼、順風耳。一定要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電臺。”時任紅十八師師長兼政委的張正坤十分重視電臺,專門派了警衛連的兩個班負責電臺的保衛和搬運。

紅十八師下轄五十二、五十三兩個團,全師3000多人。總部的命令、敵情的偵聽都要靠電臺,黎東漢深感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
11月10日開始,紅十八師即向永順、保靖方向發起佯攻。素有“游擊專家”之稱的張正坤,率紅十八師在根據地腹地與敵周旋。12月14日深夜,黎東漢抄收到總部發來的電報:“主力已向貴州石阡、鎮遠、黃平地區轉移,你部可相機突圍與主力會合。”于是,紅十八師指戰員開始了殺出重圍的浴血奮戰。
12月26日,紅十八師在行軍中與敵四十一師一個團遭遇。電臺隊在撤退途中,丟失了電臺。黎東漢驚呆了,沒有電臺,紅十八師就成了聾子、瞎子,隨時有被消滅的危險。他命令警衛班組織火力掩護,自己帶著運輸班長,冒著槍林彈雨原路返回,終于找回了電臺,避免了一次重大損失。
紅十八師到達咸豐黑洞后掉頭南下,順利到達朝陽寺罾溝渡口。1936年元旦這天,張正坤剛帶領隊伍涉過唐巖河爬上對岸長嶺岡山頭,就和敵人遭遇。一個敵兵險些抓住張正坤,兩個警衛員抱住張正坤從山坡滾了下去。黎東漢沖電臺隊大喊:“同志們,滾!”大家抱著電臺和器材也滾下山去,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當晚,張正坤命令電臺同紅二、紅六軍團總部聯絡,可電臺在長嶺岡滑坡時摔壞了。張正坤非常著急,因為沒有電臺聯絡,不知道明天的行動。黎東漢拆開電臺外殼,小心翼翼地將摔壞的零件修理好,然后立即給總部發了一份關于紅十八師現狀的緊急電報,并抄收了總部的回電。總部命令紅十八師迅速南下與主力會合。
1936年1月11日,紅十八師與主力會合。會合后,歸建紅六軍團建制,黎東漢回紅六軍團部,后任軍團部電臺隊長,隨部繼續長征。抗戰至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后任三五九旅電臺隊長和三科科長、中原軍區司令部通信處處長,隨王震南征北戰,保證了通信聯絡的暢通。
1947年3月初,蔣介石命令胡宗南率20多萬人馬向延安發起重點進攻。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撤離延安。時任軍委三局通信總臺副臺長的黎東漢隨中央機關轉移。25日,毛澤東、周恩來等到達子長縣王家坪和劉少奇、朱德、任弼時會合。
中央機關除了少部分精干人員留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外,大部分東渡黃河,轉移到晉綏解放區。29日,中央政治局在清澗縣棗林溝召開會議,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組成中央前委,留在陜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委,到晉察冀開展中央委托之工作。4月初,中央又決定由葉劍英、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后委,在晉綏建立中央同各解放區聯系的樞紐,統籌后方工作。這樣,中央就形成了前委、工委、后委“一分為三”的戰時體制。
這時,軍委三局局長王諍給黎東漢交代一項特殊任務:“中央決定在中央前委成立一個通信聯絡大隊,由你任大隊長,帶3部電臺(后4部)負責保障統帥部對全國全軍的指揮。”接著,王諍帶他去向周恩來和任弼時報到。周恩來親切地拍了拍黎東漢的肩膀說:“歡迎你,黎大隊長。這次中央留在陜北,電臺是毛主席指揮全國全軍的唯一通信工具,一定要確保毛主席的指揮暢通無阻。”黎東漢非常激動地說:“請周副主席轉告毛主席放心,我們保證完成任務!”
棗林溝村會議后,任弼時召開干部會議,將留在陜北的中央機關人員按軍事編制編成“昆侖縱隊”,不久又改用“三支隊”(后為“九支隊”)的代號,下屬3個電臺大隊:一大隊負責通信聯絡,黎東漢任大隊長;二大隊負責無線電情報偵破,胡備文任大隊長;四大隊由新華社和廣播電臺組成,范長江任大隊長。
周恩來對電臺工作非常重視,他在干部會議上打比方說:“中央委員加電臺等于黨中央。”任弼時進一步解釋:“我們4個中央委員(毛、周、任、陸)加上你們3個電臺大隊,不就是黨中央嗎?”周恩來還說:“我們這個司令部,一不發錢,二不發糧,只發電報!”
轉戰陜北十分艱苦,黎東漢感覺比長征時還苦。4月12日,毛澤東率中央機關轉戰到安塞王家灣,在這里停留56天。在緊張而辛苦的工作中,黎東漢患上了急性腸炎,上吐下瀉,高燒不退,病情十分危險,非輸液不行。毛澤東知道后,立即派人弄來一瓶生理鹽水。可黎東漢在輸液時又出現了不良反應,一度出現休克。毛澤東問醫務室主任任玉洪,就沒有別的藥了嗎?任玉洪吞吞吐吐地回答,還有兩個外國人留下的一點磺胺,但這藥不能用。毛澤東明白他的意思,當即下令:“當務之急是搶救黎東漢,他擔負的工作很重要,黎東漢無論如何不能死!”黎東漢知道后激動得熱淚盈眶。經過治療,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他決心以加倍努力工作來報答領袖的關懷。

在王家灣期間,中央前委有114份文電通過電臺的紅色電波傳到各地,指揮著全國的解放戰爭,其中包括《關于西北戰場的作戰方針》《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包圍之中》等重要文電。
正在這時,國民黨軍用新式無線電臺“測向儀”測到王家灣一帶有一個電臺群,胡宗南電令二十九軍軍長劉戡率4個半旅,“快速偷襲王家灣,活捉毛澤東”。中央前委只有4個連的兵力保衛,形勢十分險惡。考慮到毛澤東的安全,任弼時已令“三支隊”向東轉移,一大隊打前站的黎東漢等已經出發。毛澤東堅持向西轉移,說:“電臺加毛澤東決不離開陜北。”周恩來從中調和,最后“三支隊”向北轉移。黎東漢他們接到折返的命令時,有的人已經過了黃河。根據周恩來的命令,黎東漢安排電臺一律靜默3天,只收不發。“三支隊”連續夜間冒著大雨行軍,與敵周旋,終于成功甩掉敵人,于6月17日到達靖邊縣小河村住了下來。
鑒于敵軍已有“測向儀”這一新情況,為了縮小中央前委的目標,同時保障中央前委轉戰陜北并對全國各戰場的指揮,中央實行了“前輕后重”的戰時通信體制。晉綏地區的后委以大功率電臺建立軍委通信總臺;中央前委一大隊和各野戰軍都使用電波弱、不易辨別的移動小電臺,以中間的大型固定臺轉發兩頭移動的小電臺,保障了中央對各戰場的指揮暢通,也保障了中央前委特別是毛澤東的安全。
黎東漢領導的一大隊,圓滿地完成了保障黨中央和毛澤東轉戰陜北期間指揮系統暢通的重要任務。后來毛澤東說:“到哪個地方都有通信聯絡,在陜北,天下大事我都可以知道。”這是對黎東漢他們的通信保障工作的高度評價。
1950年,黎東漢被評為模范通信工作者并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這樣的代表,軍委直屬單位只有5名,全國也只有350名。黎東漢歷任軍委通信兵部干部處副處長、業務處副處長、通信學院第一副院長、通信兵學院院長、軍事電訊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軍委通信兵部副主任、總參通信部副主任、總參通信部顧問等職。原總參第二通信總站副主任、多次擔任毛澤東外出機動電臺臺長的李錦華,稱“黎東漢是師職干部中少有的授少將軍銜的頂尖人物”。
1982年8月,黎東漢離職休養(正兵團職)。2007年6月7日,黎東漢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