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浩然
新中國成立后,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夫人、民革中央委員李德全成為新中國首任衛生部部長,擔任該職務長達16年之久。在職期間,李德全非常關心各種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在其領導下,新中國的防疫工作成就斐然。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新中國成立前,這種疾病主要分布在農村。醫療預防司的同志草擬了一個人民代表大會提案,想通過全國人大來加強部門合作防治麻風病。
醫療預防司將材料送給李德全,并請她牽頭共同提出這個提案。李德全欣然同意,聯合其他人在1957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出了編號為110號的提案。
提案提出了解決辦法:第一,隔離管理麻風病患者,最好的形式是建立麻風病村,集中隔離治療。第二,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全國各部門緊密合作,麻風病得到有效遏制。江西寧都縣麻風病防治工作做得好,衛生部于1959年2月在寧都縣召開麻風病防治現場會,向全國推廣寧都的經驗。
有一次,醫政局同中國防癆協會議定,要重點抓結核病防治,但當時最大的困難是沒有經費。商量后,便去請示李德全部長,她答復說:“這是好事啊,你們要多少錢啊?”醫政局防癆負責人回答說:“一年得要3萬元。”李德全說:“這是好事,中國以前被稱為‘東亞病夫,主要就是因為結核病啊!如果一年花3萬元就能在全國防癆,那太好了!”最后,批準每年給防癆協會3萬元。
有了經費,防癆協會就可以把專家請來,把醫生從醫院里抽調出來,全國各省都成立了結核病防治所、結核病醫院、結核病療養院。

1955年,衛生部發布《關于結核病防治工作措施》,提出結核病防治工作“應以城市工礦為中心,逐步擴大至農村”,防治重點“放在肺結核及兒童結核”,“對于兒童保育機構、小學校,公用交通、食品制造、服務性行業人員,加強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積極推進卡介苗預防接種”。在防癆機構建設方面,“組織建立結核病防治所、結核病醫院、結核病療養院”。
到1959年,即新中國成立10周年時,全國防癆機構從1950年的12所共600多張病床,發展到101個防治所,61所結核病院,74所結核病療養院。肺結核病專業醫師、醫生也從1950年的不到100人增加到2700多人。
1949年,解放軍在渡江作戰和水上練兵中,大批戰士感染血吸蟲病,造成非戰斗減員,這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注意。
針對各地不斷報告發現的血吸蟲病疫情,衛生部在1950年4月20日發出了《關于組織人員深入農村開展血吸蟲病調查》的指示,將此項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1952年,衛生部在接到江西省衛生廳關于該省疫情的報告后,就立即發文至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對疫區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具體的指示。這個指示的發出,對于推動長江流域各疫區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1953年,為了加強對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衛生部還廣泛發動群眾消滅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血吸蟲病重災區江西省余江縣,組織全民挖土方填埋釘螺,改變釘螺的棲息環境,斬斷傳染環節,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在全縣消滅了血吸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