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峰 陳雪瑩

有時候,你也不知怎么的就心煩意亂、緊張擔憂。如果只是一小段時間這樣,可能不是焦慮癥,而是由以下這些難以察覺的焦慮源引起。
1.喝太多咖啡。咖啡因會讓人焦躁不安,并引發應激反應。咖啡中過量的咖啡因會造成與焦慮癥難以區分的緊張癥狀。
2.一整天都在看負面新聞。實時報道的新聞有增壓作用,尤其是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大多數突發新聞的內容集中在暴力、戰爭和憤怒情緒宣泄等方面,往往讓人驚慌。建議每天查看一次正規來源的新聞就夠了。
3.喝醉酒。劇烈的頭痛和惡心不是酗酒的唯一后遺癥,也是焦慮的主要誘因,因為酒精會擾亂睡眠,而睡眠不足會增加焦慮。
4.正在服用某種藥物。對乙酰氨基酚(解熱鎮痛藥)、琥珀酸多西拉敏(一種有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藥)和右美沙芬(一種止咳藥)都會引發焦慮。
5.口渴。喝水不足不僅會造成口干舌燥,即使是輕微脫水也會引起情緒紊亂,喝夠了水能改善情緒。
6.血糖水平低。“餓怒”是指饑餓與憤怒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情緒狀態,也會讓人感覺焦慮。不吃飯會導致血糖下降,加重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7.飲食不均衡。未能從飲食中獲取足量的營養物質,尤其是B族維生素,會破壞情緒,使人無緣無故地感到焦慮。研究表明,缺乏肉類、綠葉蔬菜、水果、堅果和雞蛋的飲食會導致焦慮和煩躁。
8.老看社交媒體。把太多時間花在社交網絡上會引起焦慮。精神病學家發現,孩子們盯著屏幕的時間越長,他們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就越嚴重。
9.發愁周一又要上班了。周末即將過完也會影響幸福感。隨著工作日的臨近,人們通常會因工作進度、人際溝通而感到焦慮。
10.太熱了。氣溫升高會使人脫水、消耗能量、無法集中注意力,悶熱還會加快呼吸頻率和心率,引起類似驚恐發作的癥狀。
11.缺乏鍛煉。缺乏鍛煉影響身體素質,情緒也難以飽滿,而當你鍛煉時,大腦會釋放內啡肽,這種化學物質能減輕焦慮。
12.任務太多。如果你今晚要忙著趕工期,還要去學校接孩子,打掃房間,也不能耽誤做飯,肯定會把自己逼瘋。安排過多的事情會導致壓力驟增。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多余的事情,實在做不了就放下。
13.缺乏社交。焦慮最容易填滿孤獨者的大腦,享受獨處是件好事,但也要確保多和人交流。
14.不出門。身處大自然能起到提高“精氣神”的作用,陽光還能提供天然維生素D,也能防止焦慮抑郁。
15.拖延。許多任務沒有完成,一拖再拖,拖成心理的大山。建議適當減負,制訂可行的計劃并堅定執行。
16.睡眠不足。壓力和焦慮會導致睡眠問題,而睡眠不足反過來也會加重焦慮和壓力,這是一個無休止的循環。此外,長期失眠會增加患上抑郁或焦慮癥的風險。
17.雜亂。雜亂的家居環境可能是焦慮的重要隱蔽來源。環境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有研究發現,家里亂的女性體內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含量更高。此外,環境雜亂會讓人精疲力竭,無法集中注意力和放松,所有這些都會導致焦慮。相比之下,在整潔干凈的環境中,人們的注意力更集中,工作更有效率,也較少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