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盼 代紅強



摘要:20世紀后期,我國雖然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積,但是農耕機械化水平達不到,大部分農民依舊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這個時候,國家從國外引進他國的農耕機械,并發展成適合中國耕地的農業器具。旋耕機與滅茬機就孕育而出。本次設計的主要內容有:確定總體結構設計、擬定合理的傳動方案、繪制部分主要部件或零件、設計合理的側邊傳動裝置和刀輥軸。本次設計目的是在作業時,可以通過一部農用機械的零部件之間的拆卸或安裝來實現不同功能的作業(例如旋耕、滅茬),實現一機多用。解決目前市面上的旋耕機僅僅用來旋耕,而滅茬機僅僅用來滅茬的問題。
關鍵詞:旋耕機? 滅茬機? 結構設計
背景:
截止到2019年,我國擁有耕地面積約為1386115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積的8.80%。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部分地區還是采用傳統單一的耕作模式和人力滅茬模式,單一模式費時費力。旋耕作業與滅茬作業作為農業機械化進程中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地省時省力,并且可以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相關書籍的翻閱,查閱相關文獻,發現我國對于這類技術的發展比之國外發展較晚,但發展迅猛。
工作傳動方案的選擇:本次設計是在普通臥式旋耕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其可以進行旋耕與滅茬兩種作業,實現一機多用,減少農業作業的成本,提高農業作業的效率。通過對普通臥式旋耕機的研究,本次設計提出了兩種傳動方案,適合于本次設計目的。
方案一:
采用撥檔來實現高低檔轉速的改變,通過改變齒輪的嚙合方向來實現正反轉,由中間齒輪傳動,兩邊側板支撐。采用撥檔的方式調整高低檔,操作簡單。但中間齒輪下方存在漏耕現象。見圖1、圖2
方案二:
該方案采用側邊齒輪傳動裝置,通過調整側邊齒輪的高低速齒輪方向實現高低檔的轉換,并且第二軸和中心主軸是通過側邊齒輪傳動的,正反轉是通過調整圓錐齒輪嚙合方向來實現。見圖3、圖4
通過對兩種方案的對比,發現方案2的設計比方案1結構更加簡單,成本更加低,并且操作也相對比較容易,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和經濟效應性。
工作原理:農用拖拉機,拖動旋耕滅茬機,為其提供動力。動力經過由一對直齒錐齒輪改變其運動方向,然后動力傳遞到側邊傳動齒輪處,經由側邊傳動裝置將動力傳遞至刀軸,使其正轉或反轉工作。外在表現為旋耕、滅茬。
研究結論:
旋耕滅茬機總體結構設計,源自于農業生產實際。以方便耕地操作、提高農業作業效率為主要目的,堅持經濟原則和實用性原則,在普通臥式旋耕機的基礎上設計改進一款具有先進技術的農業機械。
本設計的優點:實現了一機多用的目標;而且相對于同類型的旋耕滅茬機來說更加方便拆卸,且可完成多種農業作業,密封性好;其經濟性和實用性均不錯,成本低,更有利于工廠大規模生產以及推廣。
本次設計之中涉及到了農業機械發展、機械設計等專業知識,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尋找設計方案,并通過大量計算確定了傳動方式及零部件的性能特點。并且結合實際,確定了設計零部件的材料,最大程度上,確保了設計的機械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由于設計之中依靠理論及數據且時間有限,所以有部分問題未能考慮全面,待以后再進行完善。
作者簡介:陳盼盼(1987-),女,山東曲阜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