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璽 趙勇志
摘要:地鐵廣播系統能夠在地鐵運行時向乘客傳遞正確的公告信息,當某些特殊情況發生時廣播系統還可向乘客及工作人員及時傳遞危險信號,從而使群眾能夠盡快疏散,將人員傷亡概率有效降低。這種高質量的服務能夠幫助地鐵管理及維護人員對地鐵運營進行更加方便靈活的管理。
關鍵詞:地鐵廣播系統;組成;技術措施;探討
地鐵廣播系統通過數字信號處理、現場總線控制和音頻處理技術將處理與傳輸信息的網絡平臺在地鐵上構建起來,從而將優質的信息和語音服務提供給地鐵乘客。以模擬和數字結合方式構成的地鐵廣播系統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將作業通知和命令發布給工作人員,將列車運行向導及安全等服務信息通告乘客,為了使該系統能夠更好地為地鐵運營和旅客提供優質服務,本文針對針對該系統的組成和技術措施進行探究。
一.地鐵廣播系統的構成
1.車輛段廣播系統設備
該設備由一套廣播機柜、揚聲器網絡和廣播控制盒等部分構成,儲備功率放大器、音頻切換矩陣、音頻前級處理模塊等是廣播機柜的主要包含內容。
2.車站設備
設置在車站綜合控制室的廣播控制臺,包含監聽揚聲器、語音合成器、話筒及其他音源設備等,幫助車站值班員對本站進行選路或全站廣播;設置在車站通信機械室的廣播控制和功放機柜,前級放大裝置、負載切換裝置功放機、站臺音量反饋裝置、檢測單元等其主要構成;設置在客運服務員能夠方便使用的站臺位置的站臺廣播控制盒幫助工作人員對站臺區域廣播;噪音傳感器和揚聲器也是地鐵車站中的設備。
3.中心及廣播系統設備控制
中心控制設備與廣播控制臺是中心廣播設備的主要組成部分,包含網絡管理傳輸接口等設備的中心控制設備能夠對各種選叫進行處理并對裝置監視測試等。環控調度與行調廣播控制臺是控制中心的主要設置,環控調度員利用環控調度廣播控制臺對選路控制和全線選站進行廣播,行車調度員利用行調廣播控制臺進行相應工作。
二.地鐵廣播系統的技術措施應用
1.PA系統控制
多層次分布式的C/S結構是PA系統的總體控制架構,PA中央與車站主控制模塊是控制的核心設備,OCC的ISCS提供廣播服務是OCC的PA中央主控制模塊,本地ISCS和OCC的PA中央主控制模塊提供服務是車站/車輛段PA主控制模塊[1]。全線PA系統、ISCS、PA系統三者間使用以太網接口和TCP/IP協議,RS422/485接口和內部通信協議是本地PA內部設備與車站/車輛段PA主控制模塊使用的方式。各個車站/車輛段PA主控制模塊將一個TcpServer提供給OCC的PA中央主控制模塊,接受提供的模塊啟動后作為TcpServer接入全線所有的車站/車輛段。利用這些Tcp連接的OCC的PA中央主控制模塊能夠將車站/車輛段的工作狀況/故障信息立刻獲取,并將控制指令發送給車站/車輛段。使用多線程技術的該模塊軟件反應能力不會受到車站數量的影響。
2.車站級ISCS的PA功能典型音頻
監聽與廣播是車站音頻流的兩個部分,預先錄制與直播的語音廣播是廣播的兩種類型。模塊的綜合預處理工作由借助傳聲器和接入音頻麥克風音頻廣播完成,車站按照優先級矩陣切換,將主控制模塊借助音頻輸出到功率放大器輸入同步記錄設備[2]。預先錄制語音廣播則通過車站PA主控模塊向音頻預處理模塊按照指令中播放的聲音直接將廣播音頻輸出。借助音頻矩陣切換、均衡處理與音量調節、輸出分區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將廣播音頻輸出到揚聲器(如圖1)。
3.中心級ISCS的PA功能典型音頻
監聽與廣播是典型音頻流的兩部分,而預錄語音廣播和話筒直播又是廣播的兩種類型。利用OCCISCS話筒盒的話筒直播音頻接入OCCPA的音頻前級處理模塊[3],由OCCPA中央主控制模塊將其利用音頻矩陣切換輸出按照優先級別向同步錄音設備、OCC網絡接口模塊輸入端、OCCISCS話筒盒監聽輸入接口輸送,指定車站與OCC網絡接口模塊通過中央主控制模塊進行輸出和輸入端配對,這樣指定車站便可獲取通過網絡傳輸的OCC音頻流。預錄語音廣播則利用PA車站主控制模塊按照指令播放的語音將廣播音頻直接輸出。對廣播的監聽則由中央主控制模塊將控制中心和車站的網絡音頻監聽通道打開,利用音頻切換矩陣切換網絡監聽音頻到OCCISCS話筒盒的監聽輸入并將監聽音頻的選擇指令發送給指定車站,再由其切換所需的監聽音頻到車站網絡接口模塊(如圖2)。
結語
綜上所述,地鐵廣播系統是將舒適乘車環境提供給旅客,保障其人身安全并對地鐵站乘車秩序進行維護的重要裝置,設計合理的地鐵廣播系統將廣播工程建設的可靠性、實用性和先進性要求滿足并將運行期間干擾多、噪音大等問題解決,使地鐵廣播系統在正常運營的同時將抗干擾性及可靠性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長海.地鐵長大區間隧道通信廣播方案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8,36(10):54-55.
[2]楊海.地鐵廣播系統的組成與技術措施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30):263.
[3]蘇志勛.以太網技術在地鐵廣播系統的應用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12):88-8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