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欣 公丕國 梁爽
摘要:遼寧省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智能制造、先進裝備制造業急需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本文以遼寧省產業結構調整與改變對人才需求的調整為背景,探究學校相關專業對產業結構變化適應程度存在的問題,形成專業調整的可行性方案,以期形成與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從而提升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為遼寧省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更多專業人才。
關鍵詞:產業結構;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動態調整
一、引言
根據遼寧“五大區域發展戰略”,沈陽經濟區構建科技創新中心、智慧城市群及專業物流體系;沿海經濟建設東北亞航運中心和重點發展臨港產業及海洋經濟;沈撫新區建設創新發展示范區;遼西北突出高效特色農業及生態屏障區建設;縣域經濟形成“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
2019-2020年度沈陽市緊缺急需人才包括十大產業,其中需要本科層次緊缺急需人才的產業包括:先進裝備制造、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汽車、軌道交通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及節能環保產業;生物醫藥化工產業;現代建筑業;現代農業;金融商貿業;教育管理業。2018-2020年撫順12個重點產業領域包括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原材料工業、新材料、現代農業、生產及生活性服務業和金融業。2017年6月,國家級同城化試驗區沈撫新區總體規劃確定,將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2019年確立“兩大兩智兩高”六大主導產業方向。沈陽機床集團、新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業迫切需要智能制造、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模具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等專業的技術人才。
二、專業設置存在的問題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57個,在招專業46個,目前的專業布局尚未達到最優,服務遼寧全面振興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了一定限制。一是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匹配度問題;二是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沒有很好地滿足區域支柱產業對崗位人才的需求,急需加大緊缺專業的人才培養;三是需要進一步完善專業設置預警機制、診斷評估改進機制。
三、專業結構調整的調研與思考
遼寧省人才發展規劃提出的人才數量目標,到2020年人才資源的總量將增加到約720萬人,專業技術人才約393萬人、高技能人才約120萬人、經營管理人才約9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約60萬人、社會工作人才26萬人。人才構成目標,各類人才隊伍學歷、年齡、專業結構趨于合理,在行業、產業、區域和不同類型經濟組織的分布明顯改善。裝備制造、高新技術、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集聚人才總量約320萬人,其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約45萬人,高技能人才約65萬人,專業技術人才220萬人。現代農業人才總量達到約39萬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約占30%左右。現代服務業人才總量達到約37萬人,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約占40%左右。
結合遼寧省和沈撫地區人才需求情況分析,總體上遼寧區域經濟發展對學院所設專業人才需求特點包括:遼寧人才需求量巨大,總需求量在數百萬的規模;新興產業群發展迅速,人才緊缺度高;新興產業本科起點人才需求比重大,成熟產業已經步入碩士及以上的高階階段。
四、專業結構調整的實踐
學校辦學堅持“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和“立足沈撫,服務遼寧”的服務面向定位,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通過對遼寧、沈陽、撫順、沈撫新區產業領域的分析,結合目前我校專業群情況,發現大多數專業群能夠與主要產業對接,但仍需進一步優化,通過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更好的服務產業發展,為產業發展需要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一是對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優化專業群。以地方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根據遼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沈撫新區“兩大兩智兩高”產業發展需要,按照“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建設思路,對已建成的14個專業群進行逐步優化,更加精準對接對方產業鏈。
二是重點發展優勢特色專業,提高專業自身競爭力。依托省、校兩級重點專業和遼寧省專業評估結果,選擇基礎好、潛力大、服務能力強的專業,按一流專業建設給予重點支持。對于具有一定傳統優勢的專業,采取有效措施實現轉型升級,重點扶持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目前已建成省級一流專業3個。
三是超前布局對接新興產業的專業。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專業就業前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積極謀劃新專業建設。以“新工科”為引領,全面對接先進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以新專業建設為抓手,在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培養模式及教學方法等各個層面深化改革。2019年申請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建造、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三個新專業,以滿足新興產業緊缺人才需求。
四是完善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推動專業警告制度落地實施,針對一些不具有發展潛力、報到率和就業率低的專業進行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凡涉及專業警告、暫停招生和撤銷,均應通過學術委員會研究、討論通過后方可執行。
五、結論
專業結構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逐步制定和完善一些具體措施,形成科學合理地優化和調整機制,努力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需要,使學校更好的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黨曉圓,李杰,張濤然,馬冬梅.地方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需求對接的探索與實踐[J] .裝備維修技術,2019(8):144-147.
[2]王斌,陳晨,胡海濤,史維生.“新工科”時代高校學科專業調整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8(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