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奎 付婷
摘要:隨著高層建筑數量的不斷增加,電梯已成為當今社會重要載物、載人運行設備。而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性提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也使得國內電梯需求量呈現出了明顯上升的趨勢,電梯運行與電梯定期檢驗成為社會各界關注重點。本文將以電梯檢驗特點為切入點,通過對電梯檢驗問題的分析,對電梯定期檢驗市場化改革展開全面探究,旨在提升電梯檢驗市場化水平,保證電梯檢驗整體質量和安全運行。
關鍵詞:檢驗特點;市場化改革;電梯定期檢驗;監督機制
電梯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性能故障或損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對其進行消除,將會預埋下較大安全隱患,導致電梯所載物品與乘客受到較大安全威脅,所以實施定期檢驗極為必要。電梯不斷增長,老舊電梯不斷增加,人機比不斷擴大,為更好展開電梯檢驗工作,保證電梯運行安全性,業界開始推行電梯定期檢驗市場化改革,期望通過此種改革手段,降低電梯安全事故發生可能性,保證電梯安全運行。
1.電梯檢驗特點
電梯檢驗具有較為明顯的強制性、全面性以及公共性三個方面的特征:
1.1全面性
電梯檢驗全面性是因國內電梯擁有量大,電梯檢測市場發展空間較大,市場規模較大所形成的。
1.2公共性
公共性主要是指電梯安全所涉及到的各項公共利益。因為電梯在城市民眾生活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是較為常見且不可或缺的特種設備,如果發生電梯安全事件,會引起民眾極大關注,處理不當甚至會造成民眾恐慌【1】。
1.3強制性
由于電梯設備較為特殊,為防止出現個別單位不配合狀況,需要對電梯展開強制性檢查,會通過設置相應責任機制的方式,保證每臺電梯都可得到定期檢查,并要在檢驗合格后,才可繼續進行使用,嚴禁運行檢驗不合格電梯【2】。
2.電梯檢驗現狀
2.1存在壟斷性問題
由于電梯檢驗具有較為突出的強制性特征,檢驗工作多處于封閉的狀態,多會由專業檢驗機構展開,存在著特檢機構條塊分割較為嚴重的問題,使用單位一般并沒有過多選擇檢驗機構的權利。此種單一、封閉的檢驗機構與檢驗市場,會加劇檢驗市場行政壟斷問題,并不利于市場良性化發展。
2.2人機之間存在矛盾
每年全國各地市都會增加新裝電梯,電梯數量增加,檢驗人員也需要相應增加,從一名新進人員到一名合格的檢驗人員需要一段較長時間,那么人機配比問題就會存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明顯,在電梯檢驗時,可能會因為檢驗人員不足,導致檢驗工作超負荷等原因,使檢驗工作開展在全面性、完整性以及精準性上受到了直接影響,甚至會出現一些地區電梯無法及時檢驗的情況。電梯超期未檢,帶病運行,存在安全隱患,可能會危及民眾人身財產安全。
2.3市場競爭力有限
因為受到行業壟斷性等因素影響,檢驗市場競爭力存在著明顯不足的問題。沒有有效市場競爭,會使行業在技術研究與管理完善等方面受到直接影響,并不利于行業長久性發展,需要引起行業足夠重視。
3.電梯定期檢驗市場化改革策略
3.1保證頂層設計系統性與前瞻性
一方面,堅持政府定位。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落實國務院“證照分離”改革工作部署,進一步完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許可管理制度,積極培育營造公平競爭、良性發展的檢驗檢測市場營商環境,在進行市場化改革時,需要從市場化角度入手,對政府行為原則目標、合理界限展開分析,打破地方檢驗限制,促進地區之間檢驗機構的往來,以對檢驗機構工作范圍實施切實拓展,應將市場化觀念融入到業務流程與工作規范之中,做好檢驗機構整合與發展,確保機構服務核心能力,并要通過對政府市場監督職能的合理運用,制定出一系列配套政策,以對檢驗市場形成有效規范;另一方面,堅持科學引導。因為實施市場化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檢驗資源展開科學配置,激發市場活力,保證檢驗工作效能,有效解決人機不匹配矛盾,所以監管部門需要做好科學規劃,要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合理展開引導,保證各項改革工作實施穩定性、合理性【3】。同時,實施有序推進模式。電梯檢驗市場化改革是特種設備改革基礎與前提,能夠為特種設備改革工作開展提供更多實踐經驗。
整體改革工作需要有序展開,以防出現一哄而上等混亂局面。整體改革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以法定檢驗機構為核心,結合民營檢驗機構、行業檢驗機構,對市場格局展開拓展,逐步增加市場開放程度,增強機構責任感與緊迫感,確保各機構可以主動對自身不足進行審視與調整;第二,按照國家事業單位改革趨勢,做好法定檢驗機構改革,進而通過重組或兼并等手段,建設起一批具有社會化、專業化以及規模化特點的檢驗機構,應增加民營、行業檢驗機構競爭實力,在適當時機全面放開市場,形成良性化市場競爭氛圍;第三,實施檢驗和檢測分離,防止出現又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狀況,保證檢驗工作開展質量。
3.2確定使用單位安全主體責任
就本質而言,實施電梯定期檢驗是使用單位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在電梯檢驗到期前一個月,使用單位需要向檢驗機構提出檢驗申請,否則視為違規【4】。目前,因為法定檢驗機構會在電梯檢驗期限到達之前,主動向使用單位提出檢驗通知,會使其產生依賴感,很容易會出現忘記檢查或對檢驗工作不重視的情況,會逐漸忘記自身責任,所以在進行市場化改革時,需要再次落實使用單位安全主體責任,應通過宣傳以及專業教育等手段,幫助使用單位形成良好責任意識,改變以往所存在不良習慣,主動進行檢驗申報。
3.3設置高效改革監管機制
為保證各項改革工作開展質量,相關部門需要按照市場化改革規劃與具體檢驗要求,制定出針對性較強的配套監督機制,以通過全過程監督管理手段,保證各項改革工作順利進行。首先,需要做好市場競爭監督,防止出現虛假檢驗以及隨意降低檢驗費用吸引客戶等行為,保證整體市場氛圍,防止出現檢驗形式化問題;其次,嚴把市場準入機制,做好檢驗機構、檢驗人員資質檢查監管,應在展開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的同時,做好機構行為規范檢查,以便及時對錯誤行為進行糾正;再次設置健全檢驗管理體系,通過對信息化技術的合理運用,設置檢驗人員以及機構等數據信息庫,實施智能化監督與管理,邀請專家定期對電梯檢驗工作開展抽檢,做好檢驗評價與評估,確定是否有錯檢問題存在;最后設置檢驗質量評價機制,通過打分評估模式做好檢驗機構評價與評估,及時對不合規機構展開處理,以對整體行業水平進行保證,防止機構出現嚴重違法違規行為【5】。
3.4適當向社會開放檢驗市場
為有效改善檢驗市場壟斷問題,檢驗市場需要適當向社會進行開放,并要接受社會監督,做好電梯定期檢驗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落實,確保社會人員可以在指定平臺中查詢到一系列信息,做好基礎信息共享與公開,以為市場開放奠定良好基礎【6】。同時需要在平臺中對檢驗評價細則、規定進行公示,且要將機構檢驗信譽情況發布到系統之中,以為社會監督工作開展提供相應數據參考。由于住宅電梯檢驗質量要求較高,在進行檢驗市場開放時,需要與業主保持密切聯系與配合,邀請其參與到物業公司監督工作之中,以為檢驗工作高質量展開提供有利支持,從而逐步完成檢驗市場向社會的開放。
2015年,國家質檢總局放開了6家檢驗機構,試著彌補人機比的不足,但是效果不好,低價競爭、檢驗質量大打折扣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國家開始在上海等地區設置試點,推行1+1模式,電梯法定檢驗由原來的1年一檢變成2年一檢,第一年由有資質的社會檢驗或者維保電梯超過一定數量的維保單位實施檢驗,第二年由國家許可的檢測機構進行復核,檢驗效果較為理想。
3.5設置嚴謹市場準入機制
2019年電梯定期檢驗機構核準辦法(試行)已經出臺,對準入的檢驗機構做了硬性的規定1、固定資產總值不少于200萬元,其檢驗儀器設備原值不少于50萬元;2、具有建筑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的固定辦公場所;3、機構設技術負責人,具有電梯檢驗師資格不少于8年,配備持有電梯檢驗資格人員不少于30人,其中檢驗師不少于10名,4、注冊資金不低于300萬元。市場準入機制還需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①機構需要擁有充足的事故賠償金,能夠擔負起相應賠償責任,不可將住宅維修資金作為電梯事故賠償金;②具備科研創新能力,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以及服務水平,檢驗制度、技術規范以及儀器設備齊全、完善;③擁有專業檢驗團隊,團隊內檢驗人員以及檢驗專業工程師綜合實力復合相應標準要求,能夠專業、高質量完成各項檢驗工作;④設有完善的責任追究機制以及檢驗責任法治機制,能夠定期展開總結與反思,可在各項機制約束下,不斷約束自身檢驗行為,把好技術責任關;⑤沒有不良競爭經歷,能夠嚴格按照規章規定收取檢驗費用。在完成市場準入機制設置的同時,還應設置市場退出機制、懲罰機制,以對整體市場運行質量進行保證,確保市場化改革工作可以得到順利實施。
結束語:
相關部門應明確認識到電梯檢驗市場化改革的必然性與必要性,應加強對檢驗市場化改革工作的研究力度。要在對檢驗特點與檢驗現狀展開全面分析的前提下,按照分析結果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出較為詳細的電梯檢驗市場化改革模式推動措施,以通過提升頂層設計前瞻性、實施高效監督機制以及向社會開放等手段,為各項改革工作順利落實提供可靠保障,以為國內電梯檢驗行業發展形成有效帶動,保證整體電梯使用環境。
參考文獻:
[1]林祖鋒.關于電梯定期檢驗中易被忽視的問題分析與探討[J].居舍,2018(32):169.
[2]許景順.電梯檢測市場化的配套機制和思考[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17(2):75-76.
[3]劉立磊.關于電梯檢驗技術發展的幾點思考[J].綠色環保建材,2018,140(10):208.
[4]蔣鑫鑫,陳輝.試論電梯安全運行的思考及制動性能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8(01):187.
[5]何調良,李偉.物聯網技術在電梯維保檢驗監管中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8,No.271(17):233.
[6]曲鵬.電梯現場檢驗危險因素與防范分析[J].中國設備工程,2018,No.393(08):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