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摘要】地鐵故障以供電故障居多,做好故障發生后的調度應急指揮工作,能保證地鐵系統的平穩運行,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故障帶來的損失。在充分了解如圖1所示地鐵供電故障原因的前提下,本文對應急指揮要點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實現在地下路網和地鐵事業極大發展的背景下,保障其安全運行。
【關鍵詞】地鐵;供電故障; 調度應急指揮
1地鐵供電系統故障原因
1.1 變電所主變壓器故障
主變壓器出現故障時,當已經切換完成保護動作,則可以繼續保持正常運行,只需將故障信息上報給控制中心,即可完成故障處理。與此同時,在主變壓器故障排除之前,應當減少地鐵運行數量,以降低運行荷載。如果主變壓器出現故障,且未自動完成保護動作切換,則需要工作人員進行故障變壓器切除,并上報給應急調度指揮中心,以便于盡快處理故障。
1.2 變電所設備故障
牽引混合變電所設備故障,主要是由于直流饋線跳閘或整流機故障造成,為了保證地鐵故障能及時解決,需要首先在變電所安裝位置進行故障排查。如果電壓框架保護連接直流開關處于正常狀態,那為了保證盡快實現維修并恢復正常運行,可以在單邊供電系統的支持下完成維修工作。但如果整流器設備出現故障,則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1.3 接觸網故障
接觸網故障是地鐵運行過程中比較常見的故障,根據故障現象的不同,有不同的解決措施:當出現接觸網拉弧,則需要由控制中心及時將危險情況通知給后續的司機,提高警惕。如果出現接觸網零件脫落,需要判斷是否可以采取減速通過解決,如果該方案不適用,需要立即停止列車運行,并盡快搶修。
2 地鐵供電故障應急處理的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2.1 供電系統故障處理原則
供電系統發生故障,對地鐵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應當認識到限制事故擴大的必要性。應當以人身安全為首要任務,消除事故根源為核心,加大維修力度,提高應變能力。并且由于供電系統的重要性,需要盡量保持電力供應及保持接觸軌和各車站的供電不間斷,必要時也應當盡量縮短停電時間,并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系統的正常供電。
2.2 故障處理時的注意事項
在實際故障處理工作中,應當關注如圖2所示的相關要點,第一,電力調度是供電系統設備應急搶修的總指揮,在進行電力搶修時,必須服從電力調度員的統一調配。
第二,搶修工作應當建立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礎上,嚴格遵守安全規章制度,保持安全第一的意識。
第三,在搶修過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分工明確,防止忙中出錯、忙中出亂,為搶修工作帶來更多不必要的干擾。
3 供電故障調度指揮要點
3.1 主變電所問題調度
地鐵主變電所承擔著絕大多數的供電任務,主變電所是保證地鐵運行的可靠性的核心所在,主變電所的正常運行是地鐵系統正常運營的基礎。主變電所中的接地變壓器接到主變壓器低壓側時,由于接地變壓器流過的電流較小,因此不會干擾到保護裝置。隨著系統內零序分量的增大,接地變壓器有零序電流經過,會產生零序電壓分量,容易觸發差動保護裝置。因此,需要提高對主變電所故障調度應急指揮的重視,根據故障現象尋找故障的本質,并采取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3.2 提高配電系統中設備的維修和管理
加強配電網系統中設備的維護和修理工作,是提高電力配電網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徑。加強供電系統中設備的管理,有助于從源頭上降低故障發生的可能性,具體表現在設備維修人員應當定期對配電網系統中線路的工作情況進行檢修,及時更換和修理有質量問題的線路,降低運行中發生故障的風險。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結合地鐵供電的實際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安裝多臺變壓器,并聯的變壓器可以使配電網系統的綜合性能提升,從而保證地鐵供電系統的質量和效率。
3.3 加強工作人員的素質培養
隨著科技的逐漸進步和發展,電力行業中涌現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對于提高電力企業供電質量和供電效率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且自動化和智能化是電力企業發展的趨勢。但是電力企業中的大部分工作目前來說還是由工作人員來完成的,工作人員對于電氣設備的使用和相關技術的學習是無法滿足自動化進程的,所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術水平,成為電力企業的重要工作。
為保障供電系統的正常運行,在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維修人員掌握帶電檢修技術是一項大優勢,在運用帶電檢修技術進行維修時,要保障自身安全,再談維修工作。第二,電力企業加大培訓力度,定期組織培訓和講座,同時需要從企業文化建設入手,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對配電網運行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的意識。
4 小結
總而言之,配電網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復雜性,需要從加強管理、加強維護入手。以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為途徑,提高配電網運行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結合圖2相關要點,完善調度應急指揮系統,以便盡快開展搶修工作,克服供電故障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楊軍蔚.淺析地鐵供電故障的應急調度指揮[J].數字化用戶,2018,24(9):113,115.
[2]張濤.地鐵供電故障的調度應急指揮[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17):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