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梅寶 王天斌
摘 ?要:美軍后勤保障力量為取得阿富汗戰爭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集中統一的指揮保障原則、快速順暢的后勤保障機制、先進靈活的保障技術手段三個方面,詳細介紹美軍在聯合特種作戰過程中后勤保障措施,對研究新時代聯合特種作戰后勤保障建設,具有較強指導意義。
關鍵字:美軍;阿富汗戰爭;聯合特種作戰;后勤保障
2001年10月7日,代號為“持久自由”的軍事行動拉開了美軍在阿富汗特種作戰的帷幕。在這場特種作戰與空中打擊密切協同的新型非常規軍事行動中,美軍后勤保障力量展現出超強的全頻譜保障能力,滿足了聯合特種作戰過程中復雜多變的戰場保障需求,為取得戰爭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美軍阿富汗戰爭中后勤保障的基本特點,借鑒其成功做法,對建設新時代聯合特種作戰后勤保障力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 建立一體化的后勤指揮體系
美軍十分重視后勤指揮體系建設,認為對后勤保障實施集中統一指揮,能夠更好的發揮整體保障效益[1]。在戰爭前夕,美國成立了戰爭內閣,集中統一指揮作戰和后勤保障,縮短決策制定的周期。美軍還建立了戰區聯合指揮中心和前方指揮中心,對所有作戰力量和后勤保障部隊進行統一的組織領導。戰區聯合指揮中心隸屬美軍中央司令部,位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麥克迪空軍基地,負責指揮阿富汗境內所有軍事行動。前方指揮中心設在沙特的蘇丹王子空軍基地,負責指揮中央司令部下屬各軍種及特種部隊的具體作戰行動。通過一系列設立一體化指揮機構的措施,使指揮領導更加集中,后勤指揮與作戰指揮結合更加緊密,為特種部隊和其他參戰部隊提供了快速高效的后勤保障。
二、建立三級基地后勤補給鏈
為了解決補給距離遠、運輸范圍廣、保障數量大、現地補給困難等問題,美軍運用多種手段,建立起三級基地后勤補給鏈,分別為后方基地、中轉基地、前方基地,極大地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益。
1.后方基地。美國本土和海外已建的固有基地作為后方基地,負責對阿富汗戰區的后勤保障實施統一補給。
2.中轉基地。美國利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島基地和德國的拉姆施泰茵空軍基地作為中轉基地,負責轉運從歐洲及美國本土運送來的人員物資和裝備。此外,美國還以打擊國際恐怖組織為名,積極謀求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同一系列國家簽訂秘密協定,在阿富汗周邊的9個國家開辟了13處軍事基地,駐扎了6萬多名美軍官兵和數百架軍用飛機。
3.前方基地。作為北約中距離阿富汗最近的國家,土耳其的因塞爾利克空軍基地成為美國打擊阿富汗的前方基地,負責為美軍作戰部隊提供直接的后勤保障。進入阿富汗后,美軍繼續積極建設前方基地,先后在哈那巴德、巴格拉姆機場和坎大哈機場開設后勤基地,并將阿富汗劃分為三個區域以實施分區保障。
三、周密組織專業勤務保障
(一)靈活保障手段
在阿富汗特種作戰過程中,美軍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采用了軍種支援、戰區內支援、非標準支援、東道國支援等多種后勤保障手段,較好地完成了聯合特種作戰中后勤保障任務。美軍陸軍器材部后勤保障分部承擔著陸軍作戰單位的軍種支援任務,主要包括提供專業知識、評估彈藥消耗、維持通信聯絡和實施其他后勤作業等任務。當戰區內某一軍種的后勤支援不能滿足作戰部隊的需要時,美軍便會采用戰區內支援。由聯勤部門制定支援計劃并負責實施后勤保障,戰區作戰司令官負責整個戰區的后勤指揮,可指定不同軍種部隊通過通用或聯合軍種系統實施后勤支援。實戰中如果戰區后勤支援受到時間、地形以及資源等限制,無法及時高效提供后勤保障時,戰區作戰司令官可以向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提出申請,由戰斗軍種支援系統實施非標準支援,即越級、跨部門實施支援保障。此外,美軍在得到聯合參謀部、國防部長辦公室及相應國家部門授權后,積極與阿富汗反塔聯盟協商,尋求東道國支援,充分利用反塔聯盟的軍事基地和后勤支援,保證補給品的正常運輸。
(二)高效運輸保障
根據阿富汗特殊的地理環境,為了更好發揮特種作戰部隊規模小、機動性強的特點,美軍采用多種運輸裝備相配套、各種運輸方式相結合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戰場機動運輸問題[2]。一是大量使用空中運輸。對特種作戰人員實施快速直達保障,95%的物資運輸都是由運輸機或直升機完成運輸的。比如,MH-60C“鋪路鷹”運輸直升機有很強的運載和防護能力,可進行戰場補給保障,還有大型運輸機C-130實施遠程戰略投送。二是機動地面運輸。在阿富汗戰場,小型的高機動多用途運輸車是特種部隊作戰和后勤保障的主要工具。美軍的“隼”式輕型裝甲運兵車和專門在崎嶇山路行駛的載重為半噸的六輪小卡車,都是實施山地作戰運輸物資和搶救傷員的理想裝備。三是因地制宜簡易運輸。在陡峭山間和峽谷等車輛難以行駛的地區,美軍后勤部隊還曾雇用當地毛驢、騾馬和人員馱運物資和裝備,進行伴隨保障 [3]。
(三)衛勤與軍需保障
一是建立陸、海、空立體醫療保障體系,提高救護能力。為了使醫療機構盡量靠前配置,美軍在巴基斯坦境內建立多個野戰醫院,隨時準備接收傷病員。此外,還在飛機上建立“空中醫院”,及時進行各種急救及手術治療;將航空母艦、醫療船作為“浮動急救站”,收容、救治前線傷員。美軍醫療救護力量還經常通過衛星電話等遠程通訊手段,指導一線作戰人員進行自救互救,降低戰場傷亡率[4]。二是針對戰場環境和作戰任務,美軍為特種部隊配發了先進的高科技軍需裝備,以提高特種部隊的戰斗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比如,美軍提前投入生產,在阿富汗戰場首次使用的“陸地勇士”士兵系統,包括智能頭盔系統和士兵計算機系統,裝配有攝像機、夜視鏡、麥克風和全球定位系統。為了提高戰場防護能力,美軍特種部隊裝備了全套開夫拉材料防彈服以及護體背心等新型裝備,將單兵攜行用具和防彈背心功能合二為一,不僅減少了裝備件數,更減輕了作戰負荷。
參考文獻
[1]劉延軍,李強.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建設問題研究[J].現代兵種,2014(6):75-76.
[2]王鳳才,高凌云,胡世武.美軍特種部隊后勤保障淺析及其啟示[J].后勤指揮學院學報,2005(4):42-45.
[3] 李樹友,郭兆東.美軍“持久自由行動”軍交運輸保障主要做法與啟示[J].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4,16(03):20-23.
[4] 付波.軍戰時衛勤保障轉型發展情報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