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鵬
書畫是否同源這個觀點, 歷來在我國書畫界頗有爭議, 但認為同源者居多,亦有同行對這一說法持否定態度,還有一部分人則認為書畫是兩種藝術支流,而我個人認為 “書畫同源”。書即美的線條也,畫是由線條即色彩來表現。兩者在技法上始終有共同之處,都離不開線條。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中國畫造形的基本手段是以 “線” 為主。“線” 的運用在中國畫技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樣,中國的書畫藝術都是一種 “線” 的變化運用,特別是行草書或寫意畫。“線” 在起、承、轉、合的運動和組合中,所傳達出來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含義,同時還有某種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韻律感,具有一種多樣統一的形式美。 千百年來,中國畫從書法藝術中吸取了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并加以發展,形成了技法上的一大特點。南齊謝赫所提倡的學畫六法,第一法氣韻生動,第二法骨法用筆,第五法經營位置,第六法傳移模寫,六法之中有四法是 “書畫同源” 的。尤其到后來出現文人畫后,非但沒有改變,而且愈來愈被畫家們所重視。潘天壽先生講:“吾國文字與繪畫之組成,以線為主,線以骨氣為質。” 書法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而國畫的造型基礎又是用線描來表現。兩者都與書寫性的筆墨分不開。因此歷來國畫家都非常注重把畫畫最基本的功夫放在書法上。書法是中國藝術的最高體現,所謂中國畫的傳統功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體現在書法上,強調將書法的用筆用于繪畫。書重筆氣,畫也重筆氣,并從書法線條結構、動態、節奏、韻律的豐富性中得到啟示,通過書法的鍛煉產生筆力、 筆意、筆韻。“以書入畫” 影響和造就了中國畫壇許多畫家和藝術大師。一幅好畫必須配備一手好字,否則就會影響整個畫面的藝術效果,這也是書畫同源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幅好的寫意畫也是一幅行草書,“氣韻的貫穿” 及技法的表現都離不開行草書的用筆變化。 書與畫本是一體,缺一不可,忽視一方就會影響到另一方的健康成長,書與畫的這種不可分割的“血緣” 關系,在中國畫的發展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可抹殺的。首先中國畫在表現手法上借鑒了書法的一些基本法則和方法,包括執筆、運筆的提、按、頓、挫等要領,充分發揮了國畫中以線造型的表現力。其次,用書法的造型、結體、章法、氣勢等要素來加強中國畫的形式美,加強畫面“力” 的因素和節奏感,從而豐富了中國畫的內涵。從楚、漢、晉、唐的繪畫遺跡和宋、元、明、清以至現代的繪畫作品中不難看出中國畫愈來愈注重將書法的用筆用于繪畫。如明、清兩代的徐青藤、朱耷、鄭板橋以及晚清和現代的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徐悲鴻、劉海粟、李苦禪、孫大石、崔子范等名家,他們在技法上的創新和藝術上的成就,都沒有離開書法方面的實踐和理論研究。 事實證明書畫同源,書畫從古至今是緊密相連的。我個人認為學習中國畫不研究書法是達不到高水準的,也就是說不學書法就不會用線。筆者經過數十年的書法研究,才懂得了 “書畫同源” 的真諦,于是學畫又學書,將書法的用筆作為寫畫的基本功來鍛煉,用寫書之法作畫,經過一番磨煉,掌握了技法,能夠寫出較為剛勁、流暢的線條,促進了繪畫藝術的提高。因此,隨著本民族傳統繪畫的發展,特別是大寫意文人畫,講究詩書畫印融為一體, 追求“簡”“拙”“雅”“淡”的藝術效果。筆者認為書與畫既相通又相連,是姊妹藝術。二者不但能夠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而且能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所以,我認為書與畫 不僅同源而且不可分割。

《盛世荷風》 劉天鵬/ 作

《紅蓼》 劉天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