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心

《相守》 黃壁楠/ 作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靈感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何不斷地獲得靈感,如何讓自己的創作思路常新,是每一個藝術創作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那些技藝長青的藝術工作者,總是在不斷地學習與成長。黃壁楠先生便是其中之一。黃壁楠先生常言:“師古人,師今人,師造化。”此“三師”是他一直以來恪守的從藝之道。每當談起 “三師” 之理,他總是滔滔不絕。
“師古人” 者,講的是傳承與延續。花鳥水墨畫在中國傳承千年,無數前人將自己的心血注入其中。習花鳥畫者,總是從臨摹古畫學起,學習前人的構圖之方、用筆之法,然而最重要的是學習前人作畫之時醉心畫卷,融入自然的心境。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人的視野之中,很少會留下自然風物的位置。讓大多數人走入深山之中,前往曠野之處,靜下心來觀察自然風物,怕是很難做到了。但對藝術創作者而言,卻非要做到不可。前人為我們留下了很多靜心體味自然的典故,陶淵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劉禹錫的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的蘇軾,“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的林逋,皆是與自然為友的大家。他們雖生于市井,卻有一副與自然相近的心腸。師古人之道,便是以養心為最深意。黃壁楠先生廣覽群書,遍閱佳作,沉浸于其中時,常常不思茶飯,觀畫而知古人之心,將自己的視角放得與古人相同,于是在他的畫作里,絲毫不見功利之氣,滿眼都是哲思雅意。含蓄深刻的筆墨,雖不張揚,卻令人印象深刻。簡單質樸的風格,雖不華麗,卻趣味盎然。可謂深得古人心者。

《荷風》 黃壁楠/ 作
“師今人” 者,講的是創新與體悟。雖有前人的經驗在先,但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并不相同,即便是要在前人的基礎上看世界,也要能得出些自己的獨特見解來。同樣的題材,仁者便能繪出 “仁” 的味道來,智者便能繪出 “智” 的味道來,隱者便能繪出 “隱” 的味道來。藝術在發展,人心也在變化,當今的畫壇之中,同樣高手如云,其中不乏高屋建瓴之輩,當虛心向其學習。古人派別之爭最重,很多人雖精于師承,卻又被師承束縛了手腳。黃壁楠先生深知此理,他更欣賞今人博采眾長的理念,學畫不必執于一家,也不必執于名人,凡是有一技之長者,皆可為我師。因此他的畫作,雖無派別,卻依然能博采眾家之長,于立意、構圖、執筆、用墨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可謂集今人之長者。
“師造化” 者,講的是深入自然,去體味那最自然的風物。花鳥畫主要題材是花鳥,但不是只看看盆中之花、籠中之鳥便能畫出佳作。盆中之花,雖然開得鮮艷,卻多了邀功諂媚的笑容,少了經歷風雨的韌勁。籠中之鳥,雖然羽毛光鮮,卻多了衣食無憂的安逸,少了穿林騰空的自由。這沒氣節的花和不自由的鳥,是難以表現自然的本質的,更有 “病梅” 之流,被人的扭曲審美所破壞,更難彰顯其精神。因此黃壁楠先生總要抽出時間,去山野之中,去密林之中,尋找那生長于市井之外的花鳥。他筆下的花,艷而不媚,雅而不俗;他筆下的鳥,鮮活靈動,神氣十足,可謂是承造化之本者。
“師古人,師今人,師造化。” 黃壁楠先生的學習之道,當為更多的藝術工作者所知、所學。如此常學常新,更能使得中華藝術之樹萬年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