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廣東廣州 510640)
組建以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市區教研員及附屬中小學體育教師在內的學校體育課程研制領導小組。以教學專家組成員為主導,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管理機制,為體育課程教學的科學化、體系化發展提供保障。通過課題研究引領全體體育老師積極投入到體育教學和訓練之中,在實踐研究中提升專業能力和研究能力,營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圍。大學體育學院一方面在大學附屬的中小學校園內建立體育實訓基地,為大學體育學院的學生提供教學實習和運動訓練實踐場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學場地在大學專門設立面向中小學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需求,利用課余時間為大學附屬的中小學開設專門性的體育課程,培養學生體育學習和訓練的興趣,提高運動技能,提升運動水平,從而深化中小學體育同大學體育之間的互動溝通與合作,實現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目的。
體育課程目標就是要明確通過體育課程的實施究竟能夠“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總目標:“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方面學科核心素養協調和全面發展,培養作為公民在未來發展中應具備的體育與健康的關鍵能力、必備品質與價值觀念,形成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1]。”本校結合學校實際,設置了體育課程的總體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服務于總體目標達成的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等,明確目標的層級遞進關系,便于目標的達成。將小學到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劃分為6個階段,其中小學2年一個階段共3個階段,初、高中各1個階段,大學1個階段。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目標設置,在學生身體發展或者運動能力方面的目標按照游戲、體能、技能、綜合能力的順序遞進,運動知識的傳授形式和健康行為的養成是按照實踐體驗、理論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順序,體育品德的養成則按照社會交往能力、個人意志品質、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的順序遞進,既有課程的階段目標,也有課程的學年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完整、系統的目標體系。除了宏觀層面的目標要求,還有明確的具體的硬性目標要求。例如,根據國家對學校體育課程學習必須掌握2項運動技能的要求,發揮大學、中學、小學的連貫銜接的自身優勢,綜合了大學和中小學學校體育的場地條件和項目優勢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比較,最后確定把游泳、足球這2個運動項目作為小學—中學—大學一體化的學習目標要求,作為硬性指標決定學生是否順利畢業。如果學生在其中的任何一個階段不能夠達到學校設定的水平要求,必須經過反復訓練后補考通過,才能拿到階段畢業證書,否則,畢業證書由學校暫時保管,目的是借此要求強化學生的認知,引起學生重視,并主動進行練習并達到相應的運動水平要求。
體育課程內容是體育課堂教學的核心,課程目標只有通過內容的實施才能得以達成。內容科學合理具有針對性的設置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體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本校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發展作為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邏輯主線,體育學科內容編排是讓每個學生瞄準自我終身體育發展,由淺入深地掌握好1~2項運動技能的科學發展過程。在各個學段中,從小學中年段開始,建立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和愛好充分發展運動技能的選擇性和專項化教學的延續機制,根據學校的場地、教師等情況,把游泳、足球這2個運動項目作為小學、中學、大學體育必修內容。體能練習則成為每一節課的必修內容。除此之外,小學階段另外再開展跳繩、羽毛球、籃球等1~3個運動項目作為選修學習內容,初中繼續學習這些項目,同時開始選項教學,高中則多開展健美操、瑜伽等3~5個運動項目的選項教學,基礎教育階段還要開展一校一品體育大課間等教學活動,體育大課間的內容設定為熱身操、足球技能活動、體能活動、柔韌操4個方面,在大學階段則主要是體育文化、健康意識以及專業的專項選修學習。各年級的具體內容的編排按照下列方式編排:小學低中年段瞄準一般身體素質發展與各種活動性游戲;小學中高年級瞄準運動素質發展與各種運動項目基礎;初中瞄準專項素質發展與運動技術的更高發展;高中瞄準運動專項的發展和相關專項體能;大學瞄準體育運動文化學習和終身體育運動項目[2]。
體育課程組織實施是課程內容實施的過程和方法,主要包括組織形式、課時的設置和學習內容的安排。本校體育課程課時的設置除了國家課程規定課時之外,還增設了體育校本課程課時,以及家庭體育作業的任務要求,確保學生每天達到1h的運動時間。科學合理的課程組織是實現課程學習目標和培育學科素養的保證。體育教師只有基于學生不同學段發展特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不同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小學低年段采用行政班上課的方式,小學中高年段可采用班級內選項教學組織形式上課,初中階段就可以實施年級內結合班級內選項教學方式,高中階段采用年級內選項教學或混齡選項教學方式,大學則完全采用混齡選項教學方式上課。在課堂上,中小學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組織都遵循共同課堂教學模式、體驗式情境教學模式,具體包括課堂常規(導入)、動態熱身、技能學習體驗(設置情境)、教師講解示范、分組實踐、綜合運用、體能練習、放松小結;大學則主要通過任務驅動或以賽代練的形式完成課堂學習任務。課后,學校提供了延展性體育學習平臺。學校要求所有學生至少參加一個體育俱樂部的活動,每周至少2次體育俱樂部的活動,進而形成各項體育競賽隊伍的梯隊建設;學校每年開展足球班級聯賽、體質達標運動會、游泳運動會、田徑運動會、體育節等豐富的活動。
本校積極構建大學及其附屬學校體育課程一體化管理機制,多次參加廣東省體育教師聯盟以及省、市、區體育教研會組織各項體育教育教學交流活動,對本課題的研究幫助很大。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應當適時推進以大學及其附屬中小學為中心,輻射本地區周邊中小學校,開展以大學優勢運動項目為依托的學校體育項目銜接,帶動其他運動項目和體育教學的有效銜接,從而保證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體育學習和鍛煉的連續性,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利于提升學生體育技能和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加強管理督導,督查指導各級各類學校落實國家體育課程要求,強化學校領導主體責任落實,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組織保障;繼續加強大中小學體育教師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教研的力度,通過教學觀摩、教學展示和評比活動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提高體育教師和俱樂部教練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促進大中小學校體育一體化建設。
我國不斷深化體育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進而促進國民整體健康水平的提升。但國內教學一線體育教師普遍重視體育運動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健康知識和行為的培育,導致學生只知道身體鍛煉,卻不了解健康知識,很難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因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嚴格落實課時安排,加強監督檢查反饋,確保健康教育內容落實到實處。本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到高中階段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設置保健理論課程,從基本的衛生保健、運動安全知識和習慣養成著手,逐步滲透運動、健康、生理、安全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保證學生在運動學習過程中既能擁有必備的體育技能和體能,又能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讓體育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成為學生健康成長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