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長沙 410128)
樹立衛生健康的生活理念,建立全民健康體系,促進全民健康與健身的融合發展,對健康中國具有重大意義。在2016年印發的健康中國規劃綱要當中,從人均的壽命及健康指標和健康素養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在2030年達到與高收入國家同樣的健康水平。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健康中國的戰略放在重要日程,與此同時,也將全民健康推到了歷史舞臺之上,使得全民健身的種類越來越多。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當中指出了全面健身的定義是增強鍛煉促進身體健康。因此,這種健身并沒有固定的活動方式,也沒有年齡限制,只需要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起到保持健康的重要作用,就可以定義為全民健身。比如,打太極、跳廣場舞、蹦極等活動。全民健身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健身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二者相輔相成,如果沒有鍛煉的過程就不能夠真正達到健康狀態。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分析等方法探究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現狀及制約因素,并提出發展對策。
自從1999年,全民健身綱要頒布以來,就以這獨特的體育魅力與廣泛的參與性,贏得了眾多人們的喜愛與參與,當前發展全民健身已經成為了我國體育建設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根據相關的研究調查可以發現,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情況仍舊不容樂觀。王磊調查了北京市房山區石樓鎮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現狀,發現北京市農村全民健身存在參與者對體育鍛煉的認知比較傳統、居民參與狀況不佳、資金投入比較少、宣傳方式單一和管理指導人員匱乏等問題[1];王曉靜和裴德超對城市社區居民的的設施設備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小區健身設備一般為老年人使用,由于當前的活動場地空間比較小,選擇的健身器材也比較有限,活動的經費不足,因此對于當前處于工作的最佳運動員階段的年輕人來說,國家構建的體育設施器材并不能夠真正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一部分的年輕人選擇到健身房、聘請私人教練等,有一部分年輕人由于沒有充足的金錢或者時間來進行消費,因此就不參與體育鍛煉。根據當前的大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每年有20%的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有76%以上的比例為白領亞健康。在最新的對兒童調查的數據當中可以看出,肥胖引起的疾病有40%左右,隨著電子設備的不斷普及,許多的學生每天沉迷于玩手機,不參加運動導致小學生、中學生及大學生的近視率越來越高,近視率也在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不僅如此,在每年的新生兒當中也有比較可怕的數據,越來越多的先天性缺陷的新生兒出生[2]。由此可見,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融合的現實狀況十分嚴峻,嚴重阻礙了“健康中國”的推進。
2.2.1 政治因素:國家政策與法制環境缺失
在全民健身戰略的背景之下,建構完善融合機制,首先就需要有完整的法律保障,但是當前許多的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在政策法規方面規定并不多,融合的過程當中,缺乏長期共同治理的機制。關于健康與健身的相關政策并不完整,如在健康中國的綱要當中僅僅只是提出了健康服務模式,但是并沒有規定具體的辦法,還有一部分的政策,雖然涉及了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但是并沒有真正地進行系統化的管理,缺乏完整性與科學性,并且執法的過程當中權利也不明確,執法力度不強硬,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監控系統。
2.2.2 經濟因素:政府提供健身資源不足
目前我國全民健身存在管理引導不足、場地應用缺乏規劃、場地數量不足等問題。普查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鎮居民體育場地的占有率比鄉村居民高,并且城鎮居民擁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為2人,農村為0.2人,每個城鎮大約有3個健康服務的站點,但是農村大約就只有1.5個,并且居民更追求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務,僅僅只是依托政府機構提供的體育服務是難以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的,因此就不斷地衍生出了健身體育教練等。由于部分地方體育設施較薄弱,經濟活力不足,所提供的健康服務資源也嚴重不足。
2.2.3 社會因素:人民群眾對全民健身的接受度不高
自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2個概念被提出之后,在我國的研究領域一直是以2個概念在分別研究,融合理念并未形成。雖然在宏觀政策層面,強調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整合,但執行情況不夠理想,也成為城市社區當前的主要工作難點內容之一[2]。現階段,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推進,城市社區已經具備居民的活動場地,旨在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身體鍛煉的目標。
2.2.4 文化因素:體醫復合型人才相對缺乏
當前,國內體育高校開設的運動康復及運動醫學等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專業人才,由于醫學類課程建設比較薄弱,難以引進醫學專業人才,因此多數學生就需要培養他們具備一定的運動康復理論知識及體育技能。但是科學的指導與臨床實踐能力比較缺乏,相反,醫學院校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運動知識薄弱,在進行健身指導及運動處方等方面的建設不足,缺乏深入的認識。因此就需要培養學生從臨床治療的角度進行健康服務。除此之外,全民健身培養了將近2萬名體育指導員,雖然在體育技能傳授方面能夠給民眾一定的指導,但是缺乏醫學基礎與相關的衛生知識缺少對于肥胖、高血壓等群體的健康狀況的認知,難以制訂科學的運動方法,以及運動的時間和長度[3]。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融合發展更是受到諸多阻礙,主要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大方面,對此,可以從國家、政府、群眾和人才層面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共同促進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
(1)制度融合:國家健全法律體制。
國家政策是上層建筑,是頂層設計,完善的頂層設計及良好的政策執行力,才能實現國家政策意志。在政策上進行相關引導、鼓勵等,遵循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放管服的要求、謀劃新思路、采取新舉措、提出新要求[4],即政府應做“引導者”“劃槳者”“服務者”。因此,要轉變政府體育部門的職能,履行政府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職能。
(2)環境融合:政府加大資源支持。
目前許多地方的室外健身場地的硬條件都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需要加大全民健身保障的扶持力度,需要拓展專業設施的投資力度建立活動場地,不斷引進新的健身設備,完善硬件環境,從而促進全民健身運動效率的提升,促進居民參與健身的興趣提升。
(3)觀念融合:群眾增強健身意識。
轉變群眾的觀念需要鄉鎮及社區主體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找尋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需要促進群眾在觀念上轉變,真正認識到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對此也需要各級相關部門進行講座,深入到學校、企業、社區等,協調全民健康與健身之間的關系,為人們講解健康知識,講解健身重要性,在有良好認知的基礎之下來進行健身運動,這樣就能夠真正地促進居民的健康發展,當然除了上述的宣傳政策之外,還可以借助宣傳資源,介紹健身方法與健康的理念,讓群眾能夠對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的概念有所了解,從而通過健康活動來促進健康發展。
(4)知識融合:人才提高綜合水平。
國家健全法律體制、政府加大資源支持、群眾增強健身意識、人才提高綜合水平4個方面有利于完善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我國的體育社區團體數量在不斷增多,但是體育骨干隊伍,以及專業人才的建設方面仍然有所缺陷,科學健身離不開社會指導員,但是如果社會指導員的專業素養過低,就會影響全民健身的科學性,政府需要加強健康人才隊伍的培養,促進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相關培訓,促進健身指導向健康指導轉變,不斷促進專業素質隊伍的建設,發掘退役運動員及公益健身達人等來進行健身指導工作,不斷壯大志愿者隊伍,促進全民健康及全民健身人才的深度融合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