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務職業學院 天津 300350)
跆拳道的前身為日本空手道,后經美籍韓裔教練李俊久以及其他韓國教練將其引入韓國本土,成為韓國空手道,直至1965年才被正式更名為跆拳道。早期跆拳道受日本空手道中運動員使用護具習慣的影響,直接將日本空手道或是傳統劍道當中使用的護具作為跆拳道護具。此種護具中塞滿竹片,其雖然質地堅硬對穿戴者可起到一定保護作用,但當對方徒手擊打或是全力踢擊時,容易導致其拳頭、腳部等部位受傷。因此,后期其開始采用質地柔軟的材料代替堅硬竹片,將其制作成頭盔以及護襠等其他身體保護設備[1]。例如,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一種使用柔軟乙炔泡棉材料填充而成的頭盔等跆拳道護具。此種材料質地較柔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沖、減小擊打、踢擊力度的效果,同時在使用腳背回旋踢對其進行踢擊時,護具還會發出一種特殊聲音用以提醒人們得分。至20世紀90年代末,跆拳道運動中已經出現了包括護頭、護前臂、護襠、護腿等在內的一系列全套安全防護設備。并且還采用專門的軟墊以有效防止運動者摔倒受傷。
雖然傳統護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跆拳道運動者進行安全保護、防護的作用,但由于在跆拳道比賽當中,只要前腳與對手頭部相接觸,裁判大多會建議給分,這也使得許多選手會過度使用前腿高踢腿技術,對對手頭面部進行多重擊打,因此大大增加選手受傷的可能性[2]。因此,為了有效保障得分的透明、標準,同時進一步增強運動員在進行跆拳道運動中的安全性,從2012年開始跆拳道運動模仿擊劍運動將電子計分身體保護器引入其中。該項裝置通過運用信息化的電子系統,采用無線電發射機代替電纜,在對運動員起到安全防護的同時也可以實現公開透明的電子計分。而為了能夠將運動員在進行跆拳道運動時的傷害與危險性降至最低,在正式比賽當中,除使用電子計分身體保護器外,運動員還需要配合使用質地較輕的防護手套與足墊等護具[3]。
從比賽場地看,跆拳道中對比賽場地的規則先后發生過多次變化。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末,規定跆拳道場地的長度與寬度均為12m,但在2008年根據相關規定,跆拳道場地的長度與寬度應各為8m,而在近期跆拳道運動中允許使用正方形或八角形的場地,前者的規格需控制在10m×10m至12m×12m以內,后者的場地中,直徑需控制在8m,其側邊長需控制在3.3m。
相比于拳擊場地來說,跆拳道的賽場用地相對更大一些,前者的賽場主要為從5.5m×5.5m至7.5m×7.5m規格方形的場地。如今在有關規則當中,認定的最標準拳擊臺規格為各邊均為7.2m的正方形場地,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這種規定并未對拳擊手的體型加以綜合考慮。此外,許多體育場館當中的武術訓練臺規格只有4m×4m。大部分小型具有盈利性質的跆拳道場地規格也是這種小型訓練場地。但是大部分參加比賽的以及具有高水準的跆拳道隊伍,始終都會在大學體育館或者大型的公立學校當中進行日常的練習。訓練的場館以及場地能夠直接影響此項目的技術訓練效果和表現。
從比賽時間看,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跆拳道規則中規定男子比賽與女子比賽均為3局,每局時間均為3min,中間設有休息時間為1min。而發展至2005年,跆拳道規則中雖然仍規定男子、女子以及青年組的比賽均為3局,但每局規定時間為2min。在2009年規定青年組跆拳道比賽中在使用原本3局2勝的賽制基礎上增加金賽局,即當結束第3局比賽后雙方比分相同時,需要進行1min的休息時間,而后迅速進入第4局金賽局,該局規定時間為1min。這一比賽時間規則的變化,也使得跆拳道運動比賽的競技性得以有效增強[4]。
在跆拳道運動鞋項目中,對運動員進行分組除了需要根據其具體年齡,同時還需要依照其實際體重對運動員進行科學分組。因此在賽前均需要對全體跆拳道選手進行稱重。若選手體重不過關將無法參賽,在最初的跆拳道規則中規定需要在賽前1h對選手進行稱重,而從2003年開始,這一規則改為賽前前一天對選手進行稱重。此外,以往的規則中一旦在稱重時選手體重不過關,將直接取消其參賽資格,但在最新的跆拳道規則中,若第一次選手稱重時體重不合格,則可以在1h內進行二次稱重。
在跆拳道比賽的初始階段,其與日本的空手道相似,許多擊打方式都是圍繞選手的手展開的,同時會允許采用各種腳踢、肘擊及膝頂等技術。除此之外,在日常跆拳道的練習過程中,也時常會見到選手運用一些擲摔以及擒拿的動作,然而如摔跤以及柔道等常用到的地面技術幾乎會在比賽當中被禁止使用。在1962年韓國國內的一場跆拳道比賽當中,依然未對護具加以運用,而到了1963年,才首次使用護具,其核心規則和如今規則有許多相似處:倘若能夠直接將對手擊倒便能被判做獲勝,同時踢擊對手的臉部,能夠獲取2分的加分,而擊打對手的身體則能夠得到1分,并且嚴禁選手用手對對手的臉部進行擊打,同時還會扣除分數。雖然部分跆拳道的道館依然會在內部比賽中允許以手對對手的頭部進行擊打,然而在1962年的錦標賽中,承辦方運動協會對上述技術加以禁止。相比于現代的比賽規則,新舊規則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以擲摔技術徹底讓對手沒有反抗能力的技術,如今依然受到歡迎且被允許在比賽中應用,然而卻不計分數。
韓國方面選擇接觸實戰的主要原因,便在于經由對合法目標區域、擊打技術的限制,不允許擲摔動作得分,以及擒拿技術的禁止等,使嚴重傷害以及擊倒等相應風險被大幅度降低。與此同時,嚴禁膝頂、低踢以及肘擊等動作,能夠使允許運用技術范圍得到進一步縮小。除此之外,各種能夠取分的幾大區域有所減少,當前依然屬于得分的區域包含了軀干側面以及前部的區域,以及頭部被擊打的側面以及前面。但是,規則改變最大的影響主要在于嚴禁選手用手對對手臉部以及頭部的擊打,運用手部對對手的頭部進行擊打的技術動作被嚴禁使用,這主要是由于此類技術動作屬于選手最常運用且操作相對較為簡便的一項技術。在跆拳道比賽中,對選手頭部的保護相對缺乏,同時嚴禁使用拳擊手套,這就使得腳踢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跆拳道的拳法擊打技術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
從允許攻擊部位看,在最初的跆拳道比賽中,只允許對頭部、面部等部位進行攻擊,且允許攻擊部位即為有效打擊部位,但隨著跆拳道規則的不斷變化與完善,允許攻擊部位增多,其范圍明顯擴大。但為增強跆拳道運動的競技性,同時有效增強對運動員的安全保護,有效打擊部位范圍逐漸縮小,使用拳擊或腿踢的方式擊打對方臉部與身體也不再被判定得分[5]。
在跆拳道比賽中,勝負的判定依據為比賽得分,選手只有在跆拳道比賽的各環節中盡可能爭取獲得更多的分數,才能最終獲勝。而在比賽中只有被裁判所承認的分數才能作為有效得分,但在最初的跆拳道規則中規定無論任何部位,只要選手擊打成功便可以獲得1分,后期調整為成功擊中對方軀干計1分。而在最新的跆拳道規則中,成功擊中對方軀干可獲得2分;若使用腳成功擊中對方頭部則計3分;如果成功使用旋轉技術分別擊中對方的軀干與頭部,則分別計4分與5分。由此可見,在跆拳道運動中,擊打頭部的有效得分在逐步提升[6]。
總而言之,從跆拳道誕生直至今日,其護具逐漸從以往的傳統護具逐漸發展至電子護具,跆拳道規則也在比賽場地和時間、攻擊部位與稱體重以及有效得分與犯規行為等方面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不僅使得世界競爭格局被徹底改變,同時也使得跆拳道運動的對技戰術、比賽競技等獲得極大發展。因此,未來跆拳道運動還需根據其實際需要,不斷對護具與規則進行優化完善,從而推動跆拳道運動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