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霞 夏季
( 1.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 510440 廣東廣州 2.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510030 廣東廣州 )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 年發表的《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 年》白皮書中介紹,我國現有殘疾人8 500 萬。有數據顯示,到2030 年,每年新增殘疾人200 萬~250 萬,殘疾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先天因素,而以意外傷害(工傷事故)為主[1]。截止到2018 年末,我國勞動者約7.76 億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39 億人,認定(或視同)工傷110 萬人[2]。廣東省工傷參保人數3 739 萬人,工傷認定人數14.64萬人[3],工傷職工中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占2/3以上[4]。
廣東省相關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標準,搭建了相對完善的工傷預防服務體系,構建了政府、企業、職工共建共治共享的工傷預防工作新格局,形成了多方共贏、良性互動的政策效應。工傷發生率從2012 年的0.56%下降至2018 年的0.34%,保障了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分散了企業風險,提高了工傷保險基金使用效率。
為了工傷預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從1998 年開始,廣東省用地方性法規形式奠定了工傷預防的法律地位和制度基礎。一是立法保障工傷預防開展?!稄V東省工傷保險條例》把“促進工傷預防”作為立法的宗旨之一,明確工傷保險基金可用于工傷預防支出,規定了工傷預防費提取比例并作為專項經費管理使用,奠定了工傷預防法制基礎。二是規范工傷預防費管理使用。制訂了《廣東省工傷保險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明確了工傷預防費支出范圍、使用主體、預算管理、用款程序和監督管理等內容,做到了厘清邊界、細化程序、明確責任、強化監管,信息公開。三是推行工傷預防項目實施模式。根據國家部署,結合廣東省實踐,按照“政府主導,專業運作,項目驅動”的工作模式,實行項目管理。出臺了《廣東省工傷預防項目實施辦法》,對工傷預防項目重點領域確定與發布、申報、項目遴選及確定、組織實施、評估驗收、結算等具體過程作出規定。做到全流程管控,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督。建立檔案管理制度,實現可查詢、可追溯的全過程痕跡管理。四是制定行業工傷預防標準。通過10 多年的經驗,廣東省部分地市,通過專業機構與大學合作,歸納總結了19 個行業的企業現場工傷危險因素評估標準,做到人手一冊,起到了較好的引導示范作用。
建立工傷預防三項長效保障機制,確保工傷預防工作可持續開展。
一是建立技術保障機制。組建省、市兩級工傷預防專家庫,負責在工傷預防項目遴選評審中提出評估意見,在項目評估驗收中提供技術支撐;組建工傷預防專業機構及團隊,以省工傷康復中心為依托,成立工傷預防專業團隊,指導企業改進生產環境,培養企業工傷預防培訓導師;充分發揮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示范基地的引領示范作用,積極培育工傷預防專業機構與專職培訓導師。
二是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工傷預防費納入人大預算管理,據實列支。近年來,廣東省年均支出8 000 萬元,占基金征繳的2%,解決了工作開展的經費問題。
三是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廣東省各級人社部門注重與應急、衛生、財政、住建等部門協作,發揮人社部門經費保障優勢和應急、衛生、住建等部門行政主管優勢,在宣傳培訓、信息共享、監督檢查等方面密切合作,建立工傷預防聯席會議工作制度。
1.3.1 抓好宣傳提高工傷預防意識
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格局,推動勞動者從“要我預防”向“我要預防”“我會預防”轉變。
一是以“點”為支撐,開展針對性宣傳。以高危職業人群為重點,有針對性地發放宣傳資料、提供咨詢服務、參與知識競答、微電影、公益廣告、上網閱讀、案例分享、警示教育基地參觀等,開展針對性宣傳教育。
二是以“線”為主軸,突出重點行業宣傳。對高危行業精準施策,重點“抓兩頭顧中間”,主要針對企業負責人和一線員工和班組長代表進行工傷預防的宣傳,提高全行業內勞動者的工傷預防意識、知識和技能。
三是以“面”為基礎,打造宣傳品牌。通過工傷預防名師大講堂、百廠行、巡回義演、知識競答、技能比武、移動體驗車等品牌活動,擴大宣傳覆蓋面。
四是以“活”為特點,創新宣傳載體。既發揮傳統媒體的權威優勢,又利用新媒體的覆蓋優勢,還創建了互動體驗式工傷預防警示教育基地,與其他部門聯合行動等活動,構建工傷預防全方位、立體化宣傳新格局。
1.3.2 抓好培訓,提高工傷預防技能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突出精準與實效,從“傳統的被動灌輸”向“雙向互動與持續改善”培訓模式轉變,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是利用大數據精選培訓對象。通過全省工傷保險信息集中系統數據庫,找準培訓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人群,精準施策。
二是量身制訂培訓內容。組織省工傷康復中心,編制了不同人群工傷預防培訓基礎教材和大綱,要求培訓導師結合企業現場巡查評估情況,制作培訓內容,做到“一企一課”,保證了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三是推行互動體驗式培訓模式。該培訓模式的特點在于:有相對科學的工作流程,培訓前的工傷危險因素評估,不同人群的互動式培訓和培訓后的持續跟蹤回訪,突出可持續改善[6]。
四是開發在線學習培訓系統。與專業機構合作開發了“工傷保險在線學習培訓系統”,隨時隨地在線學習,有效提升了職工工傷預防意識和技能。
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廣東省采用費率調浮來壓實工傷預防工作。對安全生產情況好、基金使用少的用人單位下調費率,上下浮動幅度最高達50%,發揮了浮動費率杠桿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促進企業主動做好工傷預防,減少工傷事故與職業病的發生。
目前,廣東省大部分地市均未設立專門從事工傷預防的行政和(或)經辦職能處(科)室,也未有專門從事工傷預防的專職人員編制。眾所周知,工傷預防工作作為工傷保險的首要職能,工作任務重、流程長、要求高、內容多、金額大、監管嚴,需要探索的工作多,迫切需要配備有專職人員和科室來承擔此項工作,不能再將工傷預防工作作為某一處(科)室的附加工作,從而導致工作難以開展。
2017 年人社部、財政部、衛計委、安監總局聯合印發《工傷預防費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的出臺收窄了工傷預防費的使用范圍,規定工傷預防費只能用于宣傳、培訓兩個項目。在試點時期可以開展的職業危害崗位職業健康體檢、工傷預防事業課題研究等項目,都被剔除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限制了工傷預防費的使用,也阻滯了工傷預防事業的發展。
工傷預防工作是利國利企利民的好事,如何將工傷預防費合法、合規地用到實處,監管是難點。項目開展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缺乏評判標準和監管手段。
2.4.1 專業機構與專業人員匱乏
我國工傷保險起步晚,發展快,職能優化進程較快,工傷預防專業機構和技術人員缺乏。目前,高校沒有設置工傷預防專業,人才培養渠道尚未建立;人才培養資質要求不明確,人員晉升渠道狹窄。工傷預防專業機構準入門檻低,建設標準缺乏。
2.4.2 工傷預防機構管理標準缺乏
工傷預防專業機構水平參差不齊,培訓流程不統一、培訓內容不統一,支付標準不統一,服務標準不統一,效果評價不統一。
2.4.3 項目采用招標形式存在不科學現象
工傷預防項目招投標流程長,環節多,參與機構少,實際實施時間短,工作開展計劃性與連續性不強,招標形式無法全面評估專業機構的實際情況,個別招標機構還出現了“卡拿索要”現象。
從人本主義和衛生經濟學角度出發,工傷保險三大職能將日益明晰與凸顯,工傷保險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零工傷”,工傷預防必將愈來愈受重視。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市,應該成立單獨的工傷預防處(科)室,配備專職人才,做到有事有人干,實現人才帶動事業的發展局面。
適當擴大工傷預防經費使用范圍,對在試點過程中,成效明顯的項目建議增加經費支出,如:第一,用于工傷預防政策、理論與技術的研究;第二,聘請專家驗收或聘請第三方驗收機構的費用;第三,針對職業危害因素高的中小微企業,為部分崗位人群提供職業健康體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由于工傷預防工作流程長、環節多、工作量大、基金額度大,因此,為了切實保證項目成效明顯、基金安全、企業認可、員工受益,需要構建一套良好的監管模式,做好事前防控、事中監控、事后質控。
3.4.1 樹立行業標桿,引領行業發展
廣東省將省工傷康復中心作為全省工傷預防示范基地,充分發揮該中心在工傷預防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承擔全省工傷預防專業機構、專業人才的培育,以及第三方驗收機構的職能,積極協助工傷預防政策標準的起草,協助各地市工傷預防工作的全面鋪開,為各地市工傷預防的開展提供技術、人才與行業標準,讓人才更加專業,讓專業機構運行更加規范,使工傷預防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3.4.2 成立工傷預防協會,高效推進工作
廣東省正在積極推動省工傷預防協會的成立,讓協會成為工傷保險行政與經辦部門的助手,將部分職能轉到協會,充分發揮協會的主動作用,為工傷保險行政經辦、專業機構和參保企業搭建服務平臺,更好地推動工傷預防的發展。
3.4.3 成立質量控制中心
成立廣東省工傷預防服務質量控制中心,將該中心掛靠到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不斷加強全省工傷預防機構的建設與監管;出臺各行業工傷危險因素巡查評估和培訓標準,細化服務人群與專業人才分工;協助出臺工傷預防服務內容、支付標準、專業機構建設和管理標準,形成長效機制。
3.4.4 優化項目管理
認真審核第三方資質,嚴格篩選具備專業人才和專業水平的機構作為項目開展的機構,采用協議管理的模式,做到一年一考核一簽協議,既縮短了工作時間,減少了工作量,又保證了實施機構的專業性與工作的延續性,還能避免跨年結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