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劉軍
作者單位:徐州市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骨科,江蘇 徐州221009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多種因素(如絕經、老年、藥物誘導等)引起的骨密度、骨質量下降疾病,其中絕經是中老年婦女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1]。骨質疏松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脊柱變形、易骨折等,疼痛可降低圍絕經期婦女生活質量,脊柱變形可使圍絕經期婦女活動受限,易骨折可導致圍絕經期婦女致殘,不僅給圍絕經期婦女生活質量帶來影響,而且也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2]。大量既往文獻及臨床實踐顯示,圍絕經期婦女的骨質疏松癥不僅于年老骨代謝水平下降有關,同時也可能與糖代謝紊亂存在一定的關系[3-4]。但糖代謝異常是否與骨代謝水平異常有關仍然具有較多爭議,若糖代謝異常與骨代謝水平異常相關,那么及早控制糖代謝水平對于預防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癥就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本研究以近期收集的圍絕經期婦女糖代謝異常升高病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圍絕經期婦女糖代謝異常升高與骨代謝指標的相關性,并探討及早控制糖代謝水平的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12月徐州市中心醫院新城區分院收治的圍絕經期女性病人100例,其中圍絕經期糖代謝異常升高50例為血糖異常組,圍絕經期糖代謝正常50例為血糖正常組。納入標準:(1)所有病人或其近親屬均簽定研究知情同意書;(2)均符合國家衛生與保健研究所(NICE)《圍絕經期診斷和管理指南》[5]的圍絕經期年齡段,年齡范圍為41~55歲;(3)血糖正常組婦女的空腹血糖范圍在3.9~6.1 mmol/L,血糖異常組婦女的空腹血糖水平在6.1 mmol/L 以上。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者,有慢性心、肝、腎病史及內分泌系統、造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者,6 個月內曾服用雌激素、鈣劑、糖皮質激素、雙磷酸鹽類藥物者,排除意識不清,不能正常交流者。血糖異常組:年齡(47.58±3.53)周歲,年齡范圍為41~55歲;體質量指數(BMI)(25.38±2.33)kg/m2,BMI范圍為23.1~29.8 kg/m2。血糖正常組:年齡(47.64±3.48)歲,年齡范圍為41~54歲;BMI(25.64±2.32)kg/m2,BMI 范圍為 23.2~28.8 kg/m2。血糖正常組與血糖異常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檢測方法 (1)血糖:清晨收集兩組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血糖水平進行檢測。(2)骨代謝指標:包括骨吸收指標(Ⅰ型膠原聯蛋白羧基末端肽CTX1、I型膠原氨基酸延長肽tPINP)、骨形成指標(骨堿性磷酸酶BALP、骨鈣素BGP)及骨鈣調節素(PTH)。檢測方法:清晨收集兩組空腹靜脈血10 mL,1 000 r/min 離心處理10 min 后,取上清-60 ℃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法測定BALP、CTX-1、tPINP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公司),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BGP、PTH 水平(試劑盒購自美國Roche Diagnostic 公司),檢測過程中嚴格按照各檢測項目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比較兩組血糖水平、BALP、BGP、CTX1、tPINP、PTH,采用pearson 相關法分析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代謝指標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率描述,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關法。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糖水平及骨代謝指標比較 血糖異常組的BALP 低于血糖正常組,血糖異常組的BGP、CTX1、tPINP、PTH 及空腹血糖高于血糖正常組,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形成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 BALP 呈負相關(r=-0.850,P=0.000),與BGP呈正相關(r=0.867,P=0.000)。見圖1,2。
2.3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吸收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 CTX1 呈正相關(r=0.882,P=0.000),與tPINP呈正相關(r=0.881,P=0.000)。見圖3,4。
表1 圍絕經期血糖正常組與血糖異常組的血糖水平及骨代謝指標比較/

表1 圍絕經期血糖正常組與血糖異常組的血糖水平及骨代謝指標比較/
注:CTX1為Ⅰ型膠原聯蛋白羧基末端肽,tPINP為I型膠原氨基酸延長肽,BALP為骨堿性磷酸酶,BGP為骨鈣素,PTH為骨鈣調節素
空腹血糖/(mmol/L)4.21±1.01 9.39±1.99 24.164 0.000組別血糖正常組血糖異常組t 值P 值例數50 50 BALP/(U/L)96.33±12.55 73.59±8.00 4.997 0.000 BGP/(ng/mL)12.23±1.44 21.06±2.19 13.853 0.000 CTX1/(ng/L)41.67±2.13 56.63±3.79 7.651 0.000 tPINP/(ng/mL)40.37±2.50 55.76±3.78 10.659 0.000 PTH/(ng/L)44.56±3.84 71.60±6.34 14.422 0.000

圖1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堿性磷酸酶(BALP)的相關性散點圖

圖2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鈣素(BGP)的相關性散點圖

圖3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Ⅰ型膠原聯蛋白羧基末端肽(CTX1)的相關性散點圖

圖4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I型膠原氨基酸延長肽(tPINP)的相關性散點圖
2.4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鈣調節素的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 PTH 呈正相關(r=0.923,P=0.000)。見圖5。

圖5 血糖異常組血糖水平與骨鈣調節素(PTH)的相關性散點圖
圍絕經期概念是由人類生殖特別規劃委員會與1994年首先提出,具體是女性40周歲至絕經后1年這個時間段[6]。圍絕經期概念提出以后,相關圍絕經期研究報道日益增多,其中圍絕經期生理功能下降引發的各種繼發性疾病是其中研究重點,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就是其中研究熱點之一。由于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可導致圍絕經期女性各種代謝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骨代謝水平下降引發的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就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國內外資料顯示圍絕經期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在2.8%~14.6%之間[7-8]。有研究認為圍絕經期女性血糖異常升高與骨代謝異常發生無關,如Lucia[9]觀察338例圍絕經期血糖異常升高女性的骨代謝水平時顯示,骨代謝異常發生率僅為14.3%,稍高于其病例對照組圍絕經期血糖正常女性的13.3%,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有較多報道[10-12]認為圍絕經期女性血糖異常升高可促進骨代謝異常發生,本研究支持這個結論,即:骨代謝指標對比,血糖異常組的BALP低于血糖正常組,血糖異常組的BGP、CTX1、tPINP、PTH 均高于血糖正常組(P<0.05)。可見,對于圍絕經期女性血糖異常升高是否與骨代謝異常相關仍然存在爭議。
圍絕經期女性骨質疏松癥發生過程中,骨代謝水平的作用明顯,其中主要起作用包括骨吸收相關指標、骨形成相關指標、骨鈣調節素等,但具體作用機制當前并無確切定論。學者王華林等[13]認為骨形成指標BALP 和BGP 可反映成骨細胞成熟度、物理活性和骨形成功能的表型標志物,其BALP 下調或BGP 上調均可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發生。學者Akatau 等[14]認為骨吸收指標CTX-1、t PINP 上調均可導致骨密度下降,最終引發骨質疏松癥。學者王麗萍[15]認為PTH作為一種重要骨鈣調節激素,是人體內促進成骨細胞分化及促進骨質形成的重要激素之一,PTH 失衡是骨質疏松病人的重要表現之一,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在本研究中圍絕經期女性血糖異常升高與骨代謝異常密切相關。首先,糖代謝異常者的血糖水平與骨形成指標BALP呈負相關,與骨形成指標BGP 呈正相關,可能機制在于:圍絕經期女性血糖長期偏高,導致糖基化終末產物累計于骨膠原蛋白上,對于骨膠原蛋白中的成骨細胞產生不良影響,從而改變了成骨細胞的分化與增殖[16-17]。其次,糖代謝異常者的血糖水平與骨吸收指標CTX1、tPINP 均呈正相關,可能原因在于:圍絕經期女性血糖長期偏高,對骨血管通透性產生影響,從而對骨代謝重建過程產生影響,使骨量丟失,誘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18-19]。最后,糖代謝異常者的血糖水平與骨鈣調節素PTH均呈正相關,可能原因在于:圍絕經期女性血糖長期偏高,易出現滲透性利尿,使得鈣排出量顯著提升,血鈣濃度顯著下降,刺激骨鈣調節素PTH 分泌,從而對骨細胞分化及促進骨質形成產生影響[20]。從圍絕經期婦女糖代謝異常升高與骨代謝異常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來看,血糖水平異常升高可能是圍絕經期婦女骨代謝異常引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早給予圍絕經期女性血糖水平控制,可能在臨床預防圍絕經期婦女骨質疏松癥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圍絕經期糖代謝異常升高婦女的骨代謝指標存在一定的異常,且血糖水平異常升高可能是圍絕經期婦女骨代謝異常引起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原因。對圍絕經期糖代謝異常升高女性的血糖水平予以有效控制,糾正其高血糖引發達骨代謝紊亂,可能在有效防止骨質疏松癥發生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本研究結果難免存在一定的偏倚,需在以后的研究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