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馬金榮,潘紅梅,劉利利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科,河北 滄州061001
痛風性關節炎屬于較為常見的風濕病之一,是因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囊及滑囊、軟骨和骨質和其他組織中而引起病變而產生炎性反應的疾病,主要臨床癥狀以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受損[1-2]。據有關統計表示,在我國該病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但隨著病情的加重和疼痛加劇,還會出現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硬化等[3]。目前,改病因臨床上尚不明確,但多數學者檢測發現病人體內血尿酸、血沉均偏高,可能因現代生活方式改變有關,引起血尿酸增高形成炎癥[4]。中醫認為,該病多因食肥甘油膩、酒肉之品,脾運虛弱,濕濁內蘊,熱毒內結而發病,西醫認為它可能多有遺傳因素和家族因素有關,臨床上常作血尿酸檢查可以確診該病,且主張藥物保守治療,是最有效且最直接的療效方式[5]。為此本研究中藥外敷輔助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對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血尿酸及血沉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9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所公布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可見:下肢的小關節突發疼痛、色紅、腫脹等癥狀,合并口渴、發熱、不安、心煩;苔黃膩、舌紅,脈象滑數。(3)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的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均>18歲;③自愿接受檢查和治療,且依從性較好;④無相關藥物過敏史;⑧簽署知情同意書。(4)排除標準:①伴有血管畸形、腫瘤、膿腫等腦疾?。虎诎榉?、肝臟、腎臟等嚴重疾病者;③基本資料不全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片(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389)每次1 mg,每天3次,治療1個月后隨訪。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中藥內服外敷輔助治療。①口服湯藥:蒼術10 g,黃柏10 g,牛膝15 g,薏苡仁15 g,白術15 g,茯苓15 g,土茯苓20 g,萆薢30 g,虎杖15 g,威靈仙15 g,秦艽15 g,當歸15 g,川芎15 g,桃仁10 g,熟大黃6 g,地龍15 g,以基本方為主,按中醫辨證加減,溫水沖服,分早晚兩次溫服,每日一劑;②外敷中藥:腫痛消(大黃、川芎、黃連、黃柏、梔子、桃仁、甘草,共研細末混勻,以蛋清適量調糊局部外敷),兩組均持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檢測外周血血沉(ESR)、血尿酸(BUA)、肝腎功能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與血肌酐(Scr)的表達水平,由同一組醫生操作;②運用VAS對病人疼痛評分:無疼痛計0分;輕微疼痛在承受范圍,計1~3分;疼痛加重且影響睡眠計4~6 分;疼痛劇烈且超過承受范圍計7~10 分;③臨床癥狀積分包含關節疼痛、發熱、腫脹與活動障礙等4 項,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④記錄兩組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事件(包含腎功能、皮膚潮紅、局部瘙癢、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等)。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1)基本治愈:病人癥狀及疼痛基本消失,臨床療效的分級評分減少≥70%;(2)顯效:病人癥狀及疼痛改善,臨床療效的分級評分減少≥50,且<70%;(3)有效:病人癥狀減輕,疼痛緩解,且臨床療效的分級評分減少≥30,且<50%;(4)無效:癥狀和疼痛無減輕或加重,且臨床療效的分級評分減少<30%。有效率=(總例數-無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描述,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和百分比(%)描述,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6.988,P=0.008)。見表2。
2.2 兩組治療前后BUA、ESR、ALT、Scr 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BUA、ESR、ALT、Sc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BUA、ESR水平組內比較均有好轉,且觀察組BUA 和ESR、Scr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3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治療前后BUA、ESR、ALT、Scr水平比較/

表3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治療前后BUA、ESR、ALT、Scr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組間比較,bP<0.05,ESR為血沉,BUA為血尿酸,ALT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Scr為血肌酐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BUA/(μmol/L)ESR/(mm/h)治療后90.92±19.73 80.96±13.19ab 3.251 0.002例數60 60 ALT/(U/L)Scr/(μmol/L)治療前555.98±16.52 557.68±16.44 0.565 0.573治療后510.57±9.76a 423.17±9.02ab 50.941 0.000治療前53.60±3.52 53.57±3.52 0.047 0.963治療后46.31±1.18a 38.49±1.27ab 34.941 0.000治療前35.07±9.92 35.02±8.31 0.030 0.976治療后35.23±8.89 34.81±8.43 0.266 0.791治療前87.27±21.10 87.42±21.03 0.039 0.969
表4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治療前后VAS、臨床癥狀積分對比/(分,)

表4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治療前后VAS、臨床癥狀積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治療后組間比較,bP<0.05,VAS評分為視覺模擬疼痛評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VAS評分臨床癥狀積分差值10.43±0.68 12.80±0.69 18.950<0.001例數60 60治療前6.99±1.31 6.98±1.29 0.042 0.967治療后3.11±1.15a 2.02±1.07ab 5.375<0.001差值3.88±0.16 4.96±0.22 30.753<0.001治療前20.05±3.41 19.82±3.38 0.371 0.711治療后9.62±2.73a 7.02±2.69ab 5.255<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VAS、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臨床癥狀積分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臨床癥狀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且觀察組VAS、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0,P=0.729),見表5。

表5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120例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痛風多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其痛風性關節炎是指嘌呤代謝異?;蛘吣蛩崤帕繙p少而形成的一種疾病,其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癥導致的反復發作,且由大量的尿酸鹽沉積于關節與周圍組織形成炎性反應性疾?。?-9]。痛風性關節炎首次發作多為單關節炎,以第一跖趾和拇趾關節為常見,其次為踝和膝等其他關節。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確切,但多數學者認為與多形核白細胞有關[10],痛風時白血球可以破壞并釋放蛋白酶和炎性因子進入滑液,引起骨質疏松。故本研究實用秋水仙堿專治急性關節炎癥和痛風發作、慢性關節炎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作為一種非甾體消炎藥,開始時小量口服,直至癥狀緩解或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停藥,但單一的西藥副作用大且不能長期服用[11-12]。
有學者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可選用中醫清化濕濁、濕熱之邪[13],尤以泄毒清瘀,不僅可消堅消腫,調整血液酸堿度,阻止濕濁瘀毒,而且最終可使熱毒濕瘀得以中止,避免對腎臟的損害,防止痛風石形成。另有學者研究[14],中醫將該病歸屬“痹證”范圍,而該病的走注關節,關節疼痛劇烈。中藥主張清熱祛濕,祛風通絡療法[15]。本研究在上述西藥的基礎上結合使用了基礎中藥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病人,其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白術、茯苓、土茯苓、萆薢、虎杖、威靈仙、秦艽、當歸、川芎、桃仁、熟大黃、地龍等,黃柏可清熱祛濕;蒼術及茯苓可健脾養胃,土茯苓具有解毒、利濕、止痛功效;萆薢可祛風、止痛健骨;薏苡仁可消水腫;地龍能夠疏通經絡、清熱作用;威靈仙可解關節攣痛[16-17];虎杖可除濕熱、清淋瀉濁;牛膝可清除局部火熱之邪,桃仁具有活血、通便的作用,諸藥合用可活血化瘀及疏通經絡、通利關節、消腫瀉火。本研究采用腫痛消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其組成包含大黃、川芎、黃連、黃柏、梔子、桃仁、甘草;現代醫學大黃有解熱毒,梔子護肝、利膽,黃連瀉火解毒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該藥方以清熱利濕為主[18],且兼顧強筋骨不僅可快速抑制炎性物質滲出,還能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具有縮短關節消腫時間的作用,更具安全性[19]。有學者采取舒痛飲(包含半楓荷、金錢草、救必應、川牛膝、布渣葉、兩面針等)治療72 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病人[20],發現臨床療效較好,能緩解其臨床癥狀及疼痛,降低ESR、CRP、UA等相關生化指標,結合本研究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BUA、ESR 水平組內比較均有好轉,且觀察組的BUA 和ESR、Scr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的VAS、臨床癥狀積分水平相比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且觀察組VAS、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證實該藥主用于痛風性關節炎治療,研究藥理學也證實了上述藥物抗炎、鎮痛的療效。
綜上所述,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經中藥內服外敷輔助治療的臨床療效確切,有效改善其相關癥狀及血沉、尿酸等水平,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安全可靠,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