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璠,朱姚翔,劉瑞玨
作者單位: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學部,江蘇 昆山215300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國內醫療條件的改善,靜脈用藥集中調配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將原來在病區開放環境下進行調配的靜脈輸液,集中由專業技術人員在萬級潔凈區,局部百級潔凈的操作臺進行調配。靜脈用藥調配中心(PIVAS)的普及降低了塵埃、微粒、微生物等污染的可能性,減少了調配環境對醫務人員的損害,加強了用藥合理性的審核,提高了靜脈輸液調配的安全性,有利于合理用藥[1]。但是成品輸液在配送至各科室后的實際使用環節缺乏規范化管理,尤其是調配后對穩定時間、滴注時間等有特殊要求的藥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2],易出現穩定性下降,療效降低,甚至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3]。文獻報道,50%以上的輸液反應與成品輸液放置時間過長有關[4]。
2019年3月我院PIVAS智慧園系統與移動護理系統通過醫院HIS 系統連接,移動護理系統將成品輸液接收、執行和結束時間上傳至醫院HIS系統,再反饋到PIVAS智慧園系統。每一袋輸液在智慧園系統中都會形成路徑,PIVAS 人員可以通過實時監控了解藥品的調配、運送和臨床使用情況,實現藥品的閉環管理。
為保證成品輸液的質量,加強全流程成品輸液的質量管理,我院PIVAS 對有特殊時間要求的成品輸液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采取了干預措施,以保證藥品調配后在法定說明書的穩定時間內完成給藥,保障病人用藥安全,提升醫院管理水平。
1.1 藥品調研 參考藥品說明書,調研我院PIVAS使用的171 種藥品,將調配后有特殊時間要求的藥品總結成目錄,見圖1。

圖1 我院藥物調配成品有儲存條件、穩定時間及滴注時間特殊要求的藥品名錄
1.2 信息采集 我院上午8:00 成品輸液分為2 個批次,分4次配送,包括骨科組、普外科組、內科組和第2批次輸液,2019年3月1—10日這四組成品輸液的PIVAS 滯留平均時間、平均配送時間和病房滯留平均時間歸納如下,見表1。骨科組和普外科組的PIVAS 滯留平均時間占比較高,分別為49.5%和49.1%;內科組和第二批次的病房滯留平均時間較高,分別為45.3%和72.2%,為重點改善目標。

表1 成品輸液各環節使用時間/min
PIVAS智慧園系統輸液單追蹤菜單欄中可輸入床號、住院號或藥品名稱等信息查詢輸液的狀態,見圖2。成品輸液實際放置時間為(病區結束時間-調配掃描時間),即PIVAS滯留時間、配送時間、臨床滯留時間和滴注時間之和。調研后,認為目錄中有5種現配現用的藥物,查找文獻資料[5-9],結合實情,判斷青霉素鈉、甲磺酸加貝酯、烏司他丁、依托泊苷均可按照規范使用,因此不納入研究范圍。穩定時間≤2 h的藥品如前列地爾,因用量少且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調配和配送,亦采取打包的方式送至臨床現配現用。調配后穩定時間≥6h的藥物臨床在規定時間內基本能完成給藥。因此,將穩定時間在2~6 h的藥品納入監測,分別是頭孢呋辛鈉、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奧美拉唑、泮托拉唑和長春西汀,共5種藥品。
采集2019年3月1—10日的數據,5種藥品的實際使用情況如下,見表2。

表2 5種藥品干預前實際使用情況
頭孢呋辛鈉和亞胺培南西司他丁屬于治療性用藥,臨床通常首先使用,故不規范用藥出現少,如果病人臨時去做檢查等情況,與臨床溝通后采取“打包(不調配)”的方式送至臨床臨用前調配。質子泵抑制劑、長春西汀通常在第二批次使用,調研發現臨床護理人員及PIVAS調配人員并不知曉有特殊放置時間的要求,故不規范用藥發生率較高。綜上,將奧美拉唑、泮托拉唑、長春西汀3種藥品作為重點改善藥物,針對重點使用科室進行一系列監測和干預。
2.1 優化批次分配,完善批次定義 臨床通常先輸治療性藥品,后輸輔助性藥品。干預前,根據藥品優先規則和容積規則,第一批次的輸液量要求外科V1+V2≤500 mL,內科V1+V2≤250 mL,調配后與空包藥品同時送至病房,導致V2成品輸液的病房滯留時間延長。
干預后,將治療藥物空包,如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100 mL)的體積計算入第一批次容積量中,如圖 3,即外科 V1+V3≤500 mL,內科 V1+V3≤250 mL。因V3、V4 為空包,不需調配,第一批次需調配的藥品量相對減少,V1+V3分批可以縮短V1在PIVAS 的滯留時間;V2 調配時間相對延后,V2+V4分批可以縮短V2 在病房的滯留時間。另增加特殊規則,將調配后有時間要求的藥物劃分入固定批次,如長春西汀固定為第2 批次,同時,要求臨床上在治療性藥物結束后盡快使用。

圖3 我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輸液體積計算方法干預前后對比圖
2.2 調整調配時間,錯開工作高峰 PIVAS調配工作的特點是工作量大且集中。為保證臨床成品輸液的及時供應,我院PIVAS 調配開始時間為6:30,由于科室多、輸液量大,準備輸液時按照骨科組→普外科組→內科組進行,最后一起配送。該流程減少了混亂和差錯的發生,但也導致了骨科組和普外科組藥品從調配到配送的等待時間長。配送時間為上班高峰時段,等待電梯耗時大;接收時間常為護理人員交接班時段,由于病人病情復雜,交接班程序繁瑣,常導致成品輸液不能及時應用[10]。
干預后,調整調配時間,將開始時間延后至7:00,將骨科組和普外科組合并為外科組;根據科室和藥品供應模式特點,將奧美拉唑、泮托拉唑放在第1批次最后調配。配送過程中,避開上班高峰,在配送到達病房后,交接班基本結束,臨床可以立即處理輸液,縮短成品輸液的病房滯留時間。
2.3 規范配送工作,提高配送效率 加強工人的培訓,包括PIVAS 內工人3名和運送工人6名,形成完整的規章,完善績效制度[11],按照配送速度和準確度統計工作量,采取相對固定的排班模式,使工人熟悉PIVAS工作和臨床科室特點,提高工作效率。
2.4 加強與臨床的交流溝通 臨床護理人員工作繁多,缺乏藥學背景,對成品輸液的穩定時間、滴注時間等關注較少,通過對臨床科室采取調研、宣教等措施[12-14],從成品輸液配送、執行、穩定時間等方面切入,保證輸液調配后的穩定性,避免或減少用藥風險
2.5 完善信息功能,加強警示管理 在輸液標簽中增加“穩定時間”欄,提示護理人員關注;將PIVAS的PDA、移動護理平臺、智慧園系統對接,在移動護理系統和智慧園系統中加入警示提示模塊,接近規定放置時間60 min時自動提示藥師及護理人員及時關注該輸液,藥師看到提示信息后電話提示臨床及時應用。
3.1 干預前后成品輸液各環節工作用時情況2019年3月1日—10日(干預前)與2019年6月1日—10日(干預后)各組成品輸液3個環節中的具體用時見圖4。
3.2 干預前后不規范使用成品輸液發生情況 采取干預措施后未在規定時間內使用成品輸液的發生率有明顯變化,采集 2019年 6月 1 日—10 日的數據,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1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前后的比較情況見表3。

圖4 干預前后成品輸液3個環節平均工作用時

表3 干預前后未在規定時間內使用成品輸液發生率/%
我院PIVAS 應用PDA 對調配后有穩定時間要求的藥品進行監測,分析影響成品輸液及時使用的原因,從工作流程、警示管理、人員培訓和臨床宣教等方面進行干預。研究發現,外科組成品輸液PIVAS滯留平均時間由63.41 min縮短為37.12 min,下降了41.46%,內科組和第2 批次成品輸液病房滯留平均時間分別下降了25.46%和42.95%,基本保證了藥品調配后在2 h 以內給藥。3 種主要存在問題的藥物干預后不規范使用率顯著降低,說明干預措施有效,具有應用價值。
從數據上看,第2 批次輸液接收到實際使用的平均時間為66.40 min,長春西汀仍然存在9.11%不規范使用的情況,需要我們進一步尋找個體化的干預措施,縮短成品輸液放置時間,降低不規范使用率,確保藥品安全有效使用。

圖2 輸液單追蹤狀態
用藥安全是醫院藥學永恒的話題。PIVAS對輸液質量的控制,應從PIVAS 內部延伸至病房中,體現PIVAS 的藥學服務。通過應用PDA,將輸液的全流程納入閉環監控[15-16],有效的減少可能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和醫療糾紛,有推廣價值。輸液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時辰藥理學、給藥順序、儲存條件等都會影響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我院PIVAS 將始終以流程優化、質量管理為工作的核心,提升藥學服務質量,保障病人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