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昭

在《三國志》里,以“美髯”而著稱的就有關羽、崔琰、程昱、魏延、太史慈等。還有在胡須顏色上,“以紫、黃為貴”而引人注目的是“紫髯”孫權和“黃須”曹彰。
東漢劉熙《釋名·釋形體》是這樣解釋的:“髭,姿也,為姿容之美也。”翻譯過來就是說:沒有一把飄逸的胡子,算什么美男子?
曹操是個資深的“胡粉”。他的三兒子曹彰備受器重,其中一個原因是曹彰的胡子很漂亮,而且顏色是黃色,曹操認為“黃須兒竟大奇也”。
曹操一生文韜武略傲視天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據說唯一的遺憾就是因為沒有長一把大胡子。一次匈奴來使要見曹操,而曹操擔心自己胡子不好看,不夠威猛折服胡人,所以他讓麾下的“美髯公”崔琰來冒充他,而自己立在一旁捉刀。
關羽戰敗投靠曹操時,他的美髯讓曹操嘆為觀止。曹操特意用紗錦做囊,送給關羽以來保護他的胡須,還縱容關羽在早朝時“以囊護須”去面見漢帝,這也更加可以理解曹操“割須代首”后,士卒為何皆為之震驚而感動了,更別提他當年為了逃命,割須而逃,這個可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了。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古人們胡子里的故事。
最浪漫的胡子
在漢樂府《陌上桑》里,美女羅敷斷然拒絕了追她的使君,理由是自己有個足夠好的老公,她這樣夸贊自己的夫婿:“為人潔白晰,鬢鬢頓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你看我老公,不僅皮膚白皙,還擁有一把人人羨慕的胡子!你就死了這條心吧。
最不容侵犯的胡子
張大千胡子長及腹部,他曾用胡子蘸墨即興作畫。據說一次有人拿他的胡子開玩笑,他就講了一個故事——關羽和張飛死后,他們的兒子關興和張苞爭做先鋒。劉備就讓二人各自陳述父輩的戰功,張苞說:“先父喝斷長坂橋,夜戰馬超,智取瓦口,義釋嚴顏!”關興不甘示弱:“先父須長數尺,獻帝當面稱美髯公,先鋒理當歸我!”
這話被云端的關公聽到,不由大罵:“不肖子,為父當年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你不說,專講老子的一口胡子有何用?”
最有愛的胡子
曾國藩家的男人,留胡子已經超出了美男子這種小清新個人主義了,而是凝聚了中國文化里的“孝”,可謂是最嚴肅也是最有愛的胡子。
在一封曾國藩寫給他父親的家書里,他專門說到自己胡須的事。“前父親教兒子養須的方法,兒子只留上唇須,不能用水浸透,黃色的多,黑色的少。下唇準備等三十六歲開始留。兒子多次接到家信,都嫌寫得不詳細,以后希望詳細訓示,兒子謹稟。”
曾國藩的胡子每一根都凝聚著他父親的心血教誨,這是不是所謂的一本正經的帥呢?
(胡蘿卜摘自微信公眾號“央視綜藝國家寶藏”?圖/孫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