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法人》特約撰稿 婁秋琴
2020 年初始,備受關注的中美經貿磋商迎來了第一道曙光。
在長達20 個月的博弈之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則上,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共識,并于2020 年1 月15 日(美國東部時間)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以下簡稱《協議》)。
《協議》文本內容整體包括了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宏觀經濟政策、外匯監管、擴大貿易、爭議解決以及最終條款等8 個章節。此階段性成果的達成,將會對兩國企業今后的投資與貿易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并且很可能直接影響具體的商業模式和行為方式。
由于《協議》內容涉及到諸多法律規范問題,因此,中國企業提前做好合規審查,尤其是刑事合規審查,這將有利于防范刑事法律風險。
知識產權貿易是中美兩國高度關注的內容,也是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核心內容。《協議》在商業秘密保護、與藥品相關的知識產權、專利有效期的延長、電子商務平臺上的盜版與假冒、地理標志、盜版和假冒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惡意商標、知識產權案件司法執行和程序、雙邊知識產權保護合作與履行、技術轉讓等方面,均達成了共識。
總體而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大勢所趨。中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必將伴隨著這些協議的履行發生連鎖反應,進而進行修訂、更新。未來,因侵犯知識產權而觸發的法律風險將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相關企業針對知識產權保護,構建更加嚴格的合規制度,以避免違規甚至犯罪風險。
以商業秘密為例,我國刑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的商業秘密,主要包括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比如設計圖紙、生產配方、工藝流程、技術訣竅,屬于技術信息;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屬于經營信息。這些信息都直接關系到信息持有人的競爭地位,所以被界定為商業秘密。而此次中美貿易協議約定,商業秘密除了以上這兩類信息外,還包括商務信息的保密,諸如:任何自然人或法人的商業秘密、流程、經營、作品風格,或設備,或生產、商業交易,或物流、客戶信息、庫存,或收入、利潤、損失,或費用的金額或來源,或其他具有商業價值的信息,并且,披露這些信息可能會對該信息的自然人和法人的競爭地位造成極大損害。
從這一點上來看,這顯然擴大了我國刑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商業秘密范圍的解釋。因此,企業在構建合規體系的過程中,應當將可能影響競爭地位的商務信息納入到保護范圍之內,同時也應當盡量避免使用其他企業的商務信息,從而防范相應的法律風險。
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權利人如果發現自己的商業秘密被侵犯,不管是提起民事訴訟還是刑事控告,通常需要舉證以證明侵權人侵犯了自己的商業秘密。如果舉證不能或者舉證不力,往往會有敗訴或無法啟動刑事調查程序的可能。
但此次中美貿易協議,對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實施舉證責任倒置機制,大大加重了侵權一方的舉證責任。這就要求與商業秘密權利人生產相同或相似產品的企業,必須構建嚴格和完善的合規體系,對生產和銷售過程合規化、對生產和銷售所依據的信息來源合規化。杜絕披露或使用他人的商業秘密,才能應對在新形勢下所要求的舉證責任,通過列明合規體系證明自己沒有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
針對可能影響到人身自由的侵犯商業秘密罪的控告,我國刑法要求侵權行為必須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才構成犯罪。但此次《協議》取消了將商業秘密權利人確定發生實際損失作為啟動刑事調查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以往的尚未發生實際損失或者實際損失較小的民事侵權行為,也有可能被啟動刑事調查。因此,提前做好合規體系有利于防范上述刑事風險。
另外,中美貿易協議對商業秘密的規范,不但影響到商業秘密保護的合規制度,而且也會影響到企業勞動用工的合規制度。根據以往的案例,引發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風險,以攜帶商業秘密跳槽的人居多。但此次中美貿易協議對于侵犯商業秘密的形式,除了中國刑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的情形外,將“誘導違反不披露秘密信息或意圖保密的信息的義務”的行為約定為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換句話說,企業在“挖人”時,如果勸導、誘使他人攜帶商業秘密跳槽,并進行披露或使用的,也有可能引發侵犯商業秘密的法律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對勞動用工及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制定嚴格的合規制度,完善對錄取通知、勞動合同、保密協議、競業禁止協議等文件的簽訂。
中美貿易協議在知識產權各方面達成共識的內容,都將促使中國企業加強對合規計劃的重視,包括商標、軟件、著作權、藥品專利等方面。企業制定相應的合規計劃,既可防止自己企業的知識產權被侵犯,也可防止侵犯其他企業的知識產權。特別是對于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我國的電子商務法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應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連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否則要承擔連帶責任。而此次中美貿易協議,要求中國應當提供執法程序,使得權利人能夠針對網絡環境下的侵權行為采取有效、迅速行動。這樣的約定,相應的義務必然會折射到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所以在制定合規計劃時,這樣的企業應當考慮有效的通知以及下架制度等。
除知識產權外,中美貿易協議關于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等方面的內容,都將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國企業作為最前沿的貿易一方,應當不斷完善自身的規章制度,構建嚴密的合規體系,才能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