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吉武
準確掌握各個管理體系的精髓,才能做到融會貫通。各種管理體系雖名稱不同,側重點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實質都只是一種“方法論”,核心就是PDCA(Plan 計劃、Do 執行、Check 檢查、Act 處理),以及對風險的識別和控制。只要掌握了這個核心,剩下就是“穿衣戴帽”的組合形式了。但知易行難,現實中經常存在體系“兩張皮”的現象,恰是沒有有效做到體系與企業實踐的有機融合,沒有將PDCA 和風險識別控制的核心思想與業務相結合,讓安全管理成為了安全管理部門自己的事了。
以“四個融合”助力推動體系與企業安全管理實踐的融合。為真正做到安全管理體系與企業安全管理實踐的融合,必須做到“制度融合、輸入融合、輸出融合、持續改進融合”4 個基本點。
“制度融合”要求將安全管理要求融入到業務發展的各項管理制度、操作手冊中,如設備管理制度中就應包含設備設施采購選型、安裝、試運行、日常維保、中修大修、定期檢驗、停用、報廢等環節時安全管理的相關要求。
“輸入融合”要求將安全管理的各種風險辨識、安全管控方案制定、培訓交底、安全狀態確認、作業審批等融入到生產計劃安排、專項評審、作業前檢查等環節,相關記錄應隨作業流程有效流轉和傳遞。
“輸出融合”要求將作業中的各項日常點檢記錄、安全檢查記錄、培訓和交底記錄等融入到相關的業務活動記錄中,并隨業務進展情況有效進行流轉和傳遞。
“持續改進融合”要求在項目、作業完成后,在開展總結評估時,同步總結評估安全工作成效,對制度中安全管理要求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輸入輸出的融合性、過程管理中的細節問題等進行全面評估,針對發現的問題追根溯源和持續改進。
推進這四項融合,可以確保將相關業務的安全管理要求融入到業務流程設計中,融入到日常實施操作中,融合到監督檢查和持續改進中,才能真正實現“一崗雙責”,才能真正讓體系落地見效。
加快角色轉變,方能實現“四個融合”。一是安全管理制度編制主體,應由原來的安全管理部門大包大攬,轉變為業務領域的安全管理制度由業務部門自己制定,并融入到相關的業務程序文件中,安全管理部門只負責綜合安全管理制度的編制工作。
二是安全要求落實主體,應由原來的安全部門組織實施,轉變為基層部門負責本業務領域安全管理要求的自覺自主實施,并接受安全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安全管理部門只負責安全文化、專項整治等綜合性要求的組織實施工作。
三是安全檢查主體,應由原來的安全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轉變為基層部門是本業務領域、本責任區域內的安全檢查主體,安全部門只負責綜合性安全檢查,以及對各基層部門的檢查績效進行監督檢查,并通過兩種檢查的“反差率”等指標提升基層部門安全檢查的實效性。切實讓基層部門成為本業務領域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主體、實施主體、監督檢查主體、持續改進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