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海
1985年環渤海地區開展旅游合作的問題,首次被旅游界學者提出,環渤海濱海城市旅游協作會隨之成立,2004年環渤海灣旅游城市市長聯席會通過工作議案,決定成立環渤海灣旅游聯合體,2005年環渤海11城市達成旅游區域合作框架協議,2010年《環渤海區域旅游合作聯合宣言》發布[1]、2016年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會議召開,在三地旅游局共同努力下制定并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6—2018)》,區域內各城市有迫切合作愿望,國家從戰略層面制定政策大力支持旅游資源合作,搭建環渤海灣區域旅游合作的平臺。
在中國知網以“環渤海”“旅游”“體育旅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相關文獻并重點對92篇期刊論文進行深入分析,發現目前學術界的研究范圍主要涉及環渤海旅游圈發展水平的評價及差異化分析、資源整合、一體化與協作機制分析等,目前涉及環渤海灣濱海17市海洋體育旅游的學術研究并不多,當前區域內海洋體育旅游面臨的巨大機遇、現實困境以及協同發展策略有必要深入研究。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特別強調,要逐步推動環渤海地區旅游業發展,完善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加快建設信息和服務網絡。國家高度重視環渤海灣旅游業的發展,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利好下,區域內各個城市之間的旅游合作與協調發展迎來了歷史新機遇。2016 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旅游局共同發布《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6—2018年)》,提出做強融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旅游+文化、體育、養老等模式。京津冀發揮“環渤海”灣經濟制高點作用,依托周邊濱海城市“以點帶面”,進而做強環渤海灣濱海旅游帶。
《“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新時期要加快發展濱水及海洋旅游,逐步調整產業布局,有序擴大國際郵輪港建設,支持天津、青島、大連等地開展郵輪旅游,釋放旅游業市場活力,形成旅游戰略支柱產業[2],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從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提出了6個方面的主要任務。隨著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京津冀三地著手協同建設“體育旅游帶”必將助推環渤海灣海洋體育旅游的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已是國家重要戰略部署,“一帶一路”與“海洋強國”有力促進了海洋旅游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與新的增長點。傳統的海上體育觀光旅游消費,已不能滿足目前海洋體育旅游消費者的多元化訴求,單一的海洋觀光旅游逐漸消退,海洋體育觀賽游、參賽游、海洋體育運動體驗培訓等成為主流[3]。
環渤海地區各地政策不統一,省級單位多,受行政界限的束縛,利益沖突嚴重,缺乏統一的行動機制。構建環渤海灣大體育旅游帶方案盡管提出很早,但進入實質性合作階段還需時日。目前各區域省市對環渤海灣海洋體育旅游帶政策的執行上主要存在市場障礙和制度障礙,無法做到協調統一。各省市部門利益與目標不同,惡性競爭以及旅游景點的重復建設時有發生,不合理的行業結構造成體育旅游資源的浪費,體育旅游精品項目的供給不足,缺乏體育相關產品的有效開發及融合升級[4]。
合作意識不強。環渤海地區內旅游業發展不均衡,合作開發中難免出現某種程度上的不平等現象。河北曹妃甸、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天津濱海新區普遍存在海洋產業發展速度不均衡的問題。濱海城市中,青島、天津、大連旅游競爭力占據優勢,但分布較為分散,煙臺、威海、秦皇島雖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欠缺,旅游資源開發管理薄弱,無法均衡天津、大連、青島的優勢旅游競爭力。由于缺乏相關政策的規范和管理,再加上地方利益的驅使,導致環渤海地區海洋旅游難以達到平等合作。
海洋體育旅游是新興的交叉滲透性項目,部分項目例如帆船、潛水等具有其專業型和特殊性,開發此類小眾項目,需要理性投資,合理規劃。2015年中國體育旅游完成投資同比增長71.9%,海洋體育旅游資本化、項目化出現虛火旺盛。例如,2016年全國舉辦了98項帆船賽事出現惡性競爭現象,國際賽事中國杯帆船賽舉辦12屆仍未盈利;中國內地80多個游艇俱樂部出現大面積虧損,個別南方省份還在“一窩蜂”地開發游艇特色小鎮,造成項目同質化嚴重。另外,海洋體育運動裝備存在短板,科技含量層次低,帆船、潛水、摩托艇、飛艇、沖浪、滑水等項目所涉及的運動設備開發力度不夠。環渤海地區旅游業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是旅游產品仍以傳統的觀光游為主,大多建立在當地自然風光和歷史人文旅游資源基礎之上的,海洋休閑體育旅游的項目不夠豐富,很難吸引游客再次前來[5]。
環渤海灣海洋體育旅游的開發缺乏專業人才,涉及體育旅游項目開發、海洋體育賽事策劃、市場運作、高水平競技、專業培訓等領域,特別是體育旅游項目高端管理、品牌規劃人才等尤其缺乏,總體上存在質的匱乏、量的短缺、來源短缺和結構失調的問題。盡管國內許多綜合性高校、旅游院校或體育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但是與體育旅游企業合作的院校不多,人才培養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6]。目前,海洋體育旅游的從業人員培訓專業化程度不高,人才開發、人才激勵、人才流通等支撐體系尚未形成。例如,潛水、帆船、海上拖曳等項目對從業者的專項心理素質、運動水平、緊急救護、海洋常識等要求都非常高,復合型人才的缺乏不僅影響水上運動客戶的消費體驗,更嚴重的是影響從業人員以及客戶的生命安全。
環渤海地區因北京、天津直轄市的存在,使得區域內城市旅游發展的首位度偏大。由于各地旅游業的差異,必然造成合作基礎不平等,在地方利益的驅使下,旅游業發展狀況較好的地區,更多地專注于本地發展,而對區域性旅游合作熱情不高。2017年環渤海灣旅客數量、旅游收入數據表明,天津市遙遙領先,大連市遠高于遼寧省內其他濱海城市,山東省青島市、煙臺市、濰坊市旅游數據明顯好于省內其他濱海城市,各濱海城市旅游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程度不均[7]。
環渤海地區濱海體育旅游業近些年雖然發展迅猛,但是放眼全國的區域旅游發展,面臨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巨大挑戰,隨著濱海旅游的快速發展,位于海岸線的各個省市都積極開展濱海休閑體育活動以及濱海體育賽事與節慶活動聯動的社會體育文化活動[8]。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實施以來,國家交通運輸部明確支持大灣區海上體育旅游,世界級城市群將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環渤海灣經濟圈各旅游城市旅游規劃要合理布局,三大經濟圈濱海體育旅游要相互借鑒和溝通,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環渤海灣濱海地區3省1市聯合出臺《環渤海灣濱海體育旅游發展規劃》,編制體育旅游發展綱要,破除行政區劃的壁壘,整合升級環渤海灣濱海省市的旅游網,共享海洋體育旅游信息平臺。打造環渤海灣濱海體育旅游聯盟,定期召開聯盟會議,促進體育旅游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常態化,體育旅游合作加大跨區力度,重大體育旅游合作事宜共同議定。凝心聚力向全球推廣環渤海灣體育旅游項目以及品牌賽事,使該區域成為面向世界的窗口。充分利用海島、沙灘、歷史文化遺跡、海洋民俗文化塑造濱海地區全域體育旅游品牌形象,政府財政加大對體育旅游的扶持力度,盡快建設一批濱海地區體育旅游示范區、國家級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創立體育品牌賽事,設計精品體育旅游線路等[9]。
充分利用海洋、濕地、沙灘、海島、森林等優勢資源,打造濱海運動休閑小鎮、海洋精品旅游路線、體育產業園、海洋運動項目示范基地,開展濱海娛樂、自駕露營、山地戶外、低空飛行、郵輪游艇、海洋康養等體驗、度假休閑項目,豐富體育與旅游內容體系[10]。例如,戶外用品行業領軍企業探路者集團與威海市西霞口旅游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戶外運動海濱主題公園,是國內規模最大露營地項目,不同以往傳統旅游和自駕旅游的是該露營地融入了更多旅游體驗元素。
政府牽頭,高校與體育旅游企業、協會合作,大力培養從事沙灘運動、水上運動、海底探險等項目的專業人才。加強與歐美澳海洋體育旅游強國交流合作,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建立海洋體育旅游智庫,招納更多專業復合型人才進入到海洋體育旅游行業。
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例如相鄰區域的空間合作,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條帶狀區域合作;企業間合作,通過合并、資源整合,實行特許經營、連鎖經營等方式做強濱海體育旅游服務品牌,例如大型旅行社集團分別與旅游交通企業、餐飲業、旅游景區業縱向合作;企業資本與資源合作,京津實力雄厚旅游企業進駐錦州、日照、葫蘆島等經濟欠發達城市,挖掘天然良好的海洋自然資源;政策制度合作,建立環渤海灣旅游合作協會,形成完善的合作體制,實現“無障礙”旅游等。
推進智能濱海體育旅游服務,進行智慧景區試點,推進建設“云上渤海灣”體育旅游大數據中心,服務于移動端QQ、手機智能導游APP、微信等社交媒體,推送濱海體育旅游安全提示,及時發布防汛、防臺風、海浪預警工作。海洋體育旅游活動使用的船、帆、艇、傘、板、繩等眾多運動裝備,加強與國際知名戶外企業合作進行產品開發設計,借助先進的技術加速換代升級,增強海洋體育運動的安全感與愉悅感。例如,2018第三屆平潭國際海洋旅游與休閑運動博覽會,引入VR、VR海洋體驗設備深受游客熱捧,通過黑科技手段讓觀眾現場體驗各種海洋運動。
政府應著力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綠色低碳體育旅游環境,重視體育旅游與文化、醫療、候鳥養老、互聯網等產業的融合,推動濱海城市場地、場館、運動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濱海地域海洋文化特色,融合升級體育旅游項目,努力打造濱海精品體育賽事,制定濱海體育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標準,完善體育旅游公共服務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