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珊,何衛東,何 林,周會蘭,董必凱
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1]。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更是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明、濃厚的文化底蘊。駱越古國(如今的壯族)在兩千多年前創造了非常燦爛的駱越文化對中華文化、東南亞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廣西寧明是駱越民族的根祖之地,“駱越王節”活動是在每年農歷三月三舉行,一般持續 3天,第一天是充滿民族風情的歌舞活動,第二天是萬人祭祖大典活動,第三天是充滿民族特色的民俗傳統體育活動。屆時,中國及東南亞各地區的駱越后裔聚集在一起進行駱越始祖公祭大典,“駱越王節”是廣西寧明壯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名片。
廣西寧明自秦代建立郡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發展史,創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是壯民族先民駱越人的代表性文化[3]。千百年來,駱越花山祭祖、壯族歌圩、稻做文化、銅鼓文化、巫術文化等文化一直得到很好的活態傳承[3]。每年壯族三月三節慶中,廣西寧明縣開展“駱越王節”活動,政府多部門聯合宣傳寧明駱越根祖文化,解讀與弘揚內涵駱越文化內涵,打造廣西寧明地區壯族三月三“駱越王節”文化品牌,將多項旅游產品與文化活動聯合并提升等級,推動寧明“駱越王節”文化品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創新之路”[4]。“駱越王節”活動的駱越祭祖大典既符合民族共同心理,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廣西寧明駱越后裔們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進而激發壯族人民的民族自覺與民族信心,傳承和發揚本民族的優秀的駱越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駱越古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駱越人為了祈禱來年的豐收,祈禱風調雨順的生活,將祭祀看作是駱越人中最為神圣的一項文化活動。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駱越文化中的祭祀活動已經逐漸演變成一項固定的節日活動,駱越人民以駱越文化為核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不畏艱苦、團結奮斗、勇于創新的壯族后代。
體育活動的產生往往與當地的生產勞動方式、宗教祭祀、軍事戰爭、婚喪嫁娶是密切相關的,同時滿足了人們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本能需要。2014年11月11日,壯族“三月三”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近年來,廣西寧明壯族三月三期間“駱越王節”活動中舉辦一系列以經濟、文化、旅游為融為一體的民俗文化活動。以下從體育視角窺探“駱越王節”活動中的民俗文化內涵:
2016年7月15日寧明花山巖畫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一般“駱越王節”活動中駱越始祖大典是在廣西寧明花山巖畫對面的觀景臺或寧明縣花山廣場隆重舉行,駱越祭祖大典的圣火,一般是在花山頂峰利用日出第一縷陽光進行圣火采集,并從花山景觀沿途開展圣火傳遞,還有請祖出山、祭祖巡游、始祖登壇、千人齊唱《迎客歌》等一系列活動[5]。駱越始祖公祭大典的活動內容豐富,意義務實且深遠。
“駱越王節”活動中寧明花山駱越始祖大典祭祀活動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圣火采集,體現了駱越花山精神代代相傳、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傳承與發展;二是圣火傳遞,象征著傳遞駱越民族美好、傳承的愿望、讓駱越文化如圣火一樣旺盛、代代相傳;三是請祖出山,目的是讓駱越王與駱越后裔同時見證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民族興旺發達:四是進行祭祖出游,這一活動時廣西寧明各族人民會盛裝本民族服裝出游,巡游中飽含著各種民俗體育活動,如舞龍舞獅、腰鼓舞、敲鑼打鼓,場面熱鬧非凡。其寓意著駱越王保佑駱越子孫及各地游客幸福安康、共享天澤;五是祭祀大會,包括以下幾個環節:同根共生、駱越圣火、凈手上香、頌祖昭恩、行祭拜禮、樂舞告祭、源遠流長、自由祭拜等8個環節。參與公祭的人數達上萬人,其中包括區內各地、東南亞各國的駱越后裔、海外華人、寧明各族人民及國際友人等人參與公祭大典。
竹筏大競渡是寧明縣特有的一項水上競技的民俗體育項目,跟傳統龍舟比賽有所相似之處,但也有所區別。不同之處是所用的設備由竹子制作而成,且在竹筏尾部安排一名隊員負責吶喊助威,給劃手們給予氣勢的鼓舞,激發劃手們的斗志。竹筏大競渡的場面重現了2500多年前左江流域花山巖畫上祖先們的英勇雄姿,展現駱越文化祖先伐竹制船和馭水行舟的智慧,還展現了團隊協作的精神。現在左江流域明江河段開展的竹筏大競渡賽事,這一民俗體育項目不僅給人視覺上的享受,而且展現運動員們力與美的結合,展示壯族人們不畏艱辛,勇于刻苦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風貌。
牛拉竹排是廣西寧明當地傳統的水上交通方式,傳統的牛拉竹排主要是靠著牛拉竹排的方式搬運生活物資。牛拉竹排這一項傳統水上交通方式已經沿用至上千年,并一直保留至今的活傳承。牛拉竹排具有非常濃厚的稻作文化和漁獵文化特色。目前,這項水上交通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已經有傳統的交通方式慢慢演變成為一種競技比賽。牛拉竹排這一項民俗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實用,還充滿著趣味性,在每年的壯族三月三中的“駱越王節”活動中左江流域明江河段都會隆重的舉辦,吸引眾多的群眾參與其中,同時吸引不少的海外旅客前來觀賞。
寧明縣在每年的三月三“駱越王節”活動中搶花炮比賽項目,比賽時可以一人或者多人共同參與比賽,每年參與群眾人數達到上千人,具有一定場地限制,但比賽無時間限制,每年只搶三炮,每一花炮含有不一樣的寓意,頭炮為“丁炮”寓意著人丁興旺,二炮為“財炮”寓意著財源茂盛,三炮為“貴炮”寓意著富貴長遠,這說明了在當地搶花炮這一項民俗體育活動含有一定的信仰之意。該比賽項目只獎勵第一炮、第二炮、第三炮獲得者,搶得花炮者獎勵豐厚的獎金和一只金豬。從現場觀看搶奪花炮者一要有運氣,二要有力氣,三要有智慧,四要有隊員之間有效默契的配合,其中缺一不可。從該比賽項目可看出當地壯民的勇敢、智慧、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
特別具有民族特色的泥浴捕魚比賽,一般是安排在“駱越王節”活動中的第三天時間段落,比賽場地一般選擇在寧明縣的左江流域明江河段的江邊舉行。一般參賽隊伍是以一個村或者社區為單位的參與其中,參賽隊員頭上系著自己代表隊的各種顏色的繩條,參賽隊員一手一個捕魚的器材,可以是竹子編制的魚罩或者抄漁網在限定泥域內進行捕魚比賽,捕魚比賽獎勵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魚王獎”,就是全程最大的魚:第二種是“重量獎”,就是所捕的魚加起來重量最重;第三種是“數量獎”,是以捕魚數量加起來最多的計算成績。泥浴比賽不僅體現現代的競技性,而且突出趣味性,該賽事吸引眾多的群眾參與其中,體驗其中的樂趣。群眾在趣味性中進行競賽,既娛樂且實惠性強,還能凝聚民心。
最別具特色、歷史悠久的花山壯拳表演,主要安排在“駱越王節”中祭祀大會的開幕儀式的舞臺上展現出來,其演繹出了花山巖畫上的人物動作靈活,仿佛再現駱越民族當年的搏斗、娛樂慶典的場景[6]。關于花山壯拳的起源,相傳是從春秋戰國至東漢時期壯族先民與野獸搏斗、部落戰爭、抵御外敵入侵等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壯族拳法,經過長期的演變形成了武術傳承下來[7]。如今花山壯拳是經過花山壯拳傳承人甘敏先生重新編制一套符合現在大眾需求的拳法,他從花山巖畫的圖像中找到原型和家傳武術,從中受到啟發,把零散的動作,整理成為一套七段五十六式的較為完善、簡單易學的花山壯拳套路。此套花山壯拳糅合了花山巖畫中展現的駱越先祖演練、排兵布陣祭祀等元素,同時也包含了猛虎、猿猴、豹子、白鶴等多種動物的動作[8]。花山壯拳的拳法不僅有趣,而且能防身和增強體質。現在的花山壯拳已有自己的武術館,對學員進行免費的無償教學,并推廣到廣西寧明縣中小學的體育課程、課間操進行傳承與發展。花山壯拳在現代的新媒體大眾進行有效宣傳與推廣,當前在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不僅開展壯拳教學和壯拳操比賽,在廣西民族大學幼兒園也在早操、課間操和親子活動融入壯拳操環節,增添健身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元素,深受學生和家長們的喜愛與認同。
綜上所述,無論是神圣的駱越始祖公祭大典,還是各種獨具特色的民俗傳統體育活動及其賽事,都體現出廣西寧明壯族濃厚的駱越文化,展現“駱越王節”活動具有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提振了當地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文化自信,是黨的民族團結政策和新時代發展的縮影與結晶。
廣西寧明“駱越王節”文化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具有多元化價值,積淀了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駱越文化以“駱越王節”為載體,折射出人們對祖先崇拜和傳承民族精神、凝聚人心的現景。“駱越王節”活動中開展駱越始祖公祭大典、竹筏競渡賽、牛拉竹排競賽、搶花炮比賽、泥浴捕魚比賽和花山壯拳展示等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民俗傳統體育活動。“駱越王節”活動的多元價值與實施將有利于促進該文化在新時代的健康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