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妍
新形勢下,受到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影響,人們對社會交往提出更高需求。然而,互聯網時代下,人們溝通交流越發便利,同時,也導致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關系冷漠化。該背景下,想要滿足人們對社會交往需求,應積極構建戶外公共設施,吸引更多人放下手機在戶外運動,為人們社會交往提供條件。不可否認,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戶外公共設施的認知、使用體驗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滿足人們需求,吸引人們進行戶外活動,并實現基本的社會交往,成為戶外公共設施設計思考的重點。文章對此展開探析。
網絡時代下,網絡社交的便利性、虛擬性等,使得越來越多人傾向于網絡社交,現實社會中,人們間的關系越發淡漠,影響了人們的人格健全與全面發展。并且,網絡社交的虛擬性和匿名型,導致人們道德感弱化,據調查現實,對于網上社交,31%的青少年認為聊天撒謊與道德無關,37%的青少年認為,偶爾在網絡上罵人、講粗話并沒什么,25%的青少年認為,網絡上做什么都可毫無顧忌。如此情況下,若不加以遏止,極易影響青少年現實生活的道德行為,甚至影響成年人。對此,加強現實社交,避免被網絡社交徹底替代,對人們生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戶外公共設施,主要是指政府、社會組織機構建設于戶外公共環境的設備與建筑,以供人們使用[1]。實際上,戶外公共設施與室內設施存在相同處,卻也存在獨特處。相似處在于:公共設施無論出于室內或室外,其目的都是為完善城市功能,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增強人們生活質量。不同之處在于:室內公共設施主要出于上班區域、商業區域等,多由企業、商家提供,具有小范圍的私有性。戶外公共設施的所屬權為國家或區域政府,是群眾的共享財產,人們都有權利使用,卻無權利占有。
戶外公共設施作為城市重要基礎建設,在公共設施設計中,不僅要滿足功能性的需求,還要緊跟城市文明建設的步伐。因此,在實際設計中,公共設施應包含以下功能:其一,戶外公共設施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單一產品質量與功能,還要考慮產品在環境中的作用。因此,調查周圍區域人們活動情況,保障公共設施滿足多數群眾需求,以此提高公共設施的應用效率。其二,戶外公共設施應重視保護功能,如:上下樓梯設置扶手、公園擺放座椅、湖邊設置防護欄、馬路上設置信號燈、路邊設置垃圾桶等,保護群眾與環境安全、為群眾帶來舒適體驗[2]。其三,戶外公共設施應考慮和環境的適應性。戶外公共設施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功能性,更要考慮設施造型與周圍環境的相容,否則,極易破壞周圍環境的美感。如:在古城中設置現代化公共設施,將直接破壞古城的整體韻味。
戶外公共設施建設在戶外,以供廣大居民使用,而只有公共設施具有一定功能,實用性強,才能保障大眾使用,進而為社會交往提供便利。因此,在設計戶外公共設施時,應始終遵循功能性原則,展現設施的實用性,并提高設施的舒適性、衛生健康與安全性等,吸引更多群眾使用設施,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
新形勢下,公共設施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想要吸引更多群眾應用設施,不僅要具有實用性,還要具有外在美感,為人們營造生活情趣,給予群眾愉悅感,使人們愿意放下手機、電腦,在公共空間停留,促進社會交往[3]。
為提高戶外公共設施的吸引力,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應提高公共設施設計的創造性,對之前不存在的發明創造,對現有設計有效改良,推動戶外公共空間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實現使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有效結合,引發觀眾情感上的共鳴,吸引更多群眾應用戶外公共設施,促進社會交往。
在對戶外公共設施設計時,應始終以群眾需求為主,保障戶外公共設施滿足群眾使用需求與精神需求。具體來講,在工程設計中,應避免設施喧賓奪主,始終以人的行動為前提,保障群眾使用便利。對于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應多加考慮,力求設計的無障礙,為殘疾人、老年人、兒童、青年等提供便利、安全的戶外空間,創造平等參與的戶外環境,為群眾與更多人交流溝通提供便利。
城市與鄉村不同,經濟較為發達,人與人間的距離較遠,老年人因孩子上學或工作、自身退休等原因,對社會交往的需求較高,因此,在戶外公共設施的設計中,應重視老年人,根據其實際情況展開戶外空間設計,為老年人提供交流溝通平臺。因為,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感官功能逐漸遲鈍,活動范圍也由社會轉向社區[4]。
為提高老年社區公共設施設計的可行性,應由以下幾點出發:其一,重視動態活動區的設計。動態活動區包含了舞蹈區、健身器材區等,在具體設計中,設計人員應考慮老年人群體的獨特性,考慮老年人、娛樂健身設備間的關系,以期負荷老年人特點,滿足社交需求。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廣場作為常見的開放性公共設施,廣場的逐漸增多,并成為人們交流不可或缺的公共場所。然而,在城市廣場實際設計中,相關設施存在盲區,常出現環境設計創新不足,功能單一,缺乏感情融入,空間布局并不合理,追求形式化,和當地歷史違背等,遠離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影響了城市廣場的價值發揮,社會交流作用受到影響。
在城市中,商業步行街人群活動較為集中,是城市開發的重要空間,展現了城市的品味、歷史與文化特征,因此,在規劃商業步行街的公共設施時,應重視公共秩序,保障步行街的有序性,實現群眾交往需求。然而,在諸多城市的商業步行街上,公共設施因人流量較大,休息區域少,衛生設置不完善,缺乏地域特色等問題,很難滿足人們多元化要求,社會交往的需求難以實現。對此,做好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的公共設施設計,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吸引更多人進入步行街公共空間,推動社會交往。
在生活過程中,每個人都擁有個人空間,當個人空間被侵犯,人們會下意識通過眼神、動作、個人物品占有位置等進行自我保護,且這種反應是相互的。然而,人們是群居動物,想要在社會生活,離不開社會交往。該種情況下,想要營造一個公共環境,既保障個人空間不被侵犯、又促進社會交往非常關鍵。想要營造一個促進社會交往的公共空間,可依照人們間的距離帶選擇性設計:如:情侶、護理、撫慰等親密帶距離為0-0.5m;與親朋好友間交往,個人距離帶多在0.5-1.25m;與不相識或一般相識的人交往,多選擇社會帶1.25-3.50m;素昧平生的人相交,可選擇距離帶3.5-7.5m。如此,在公共設施設計時,可設置不同距離帶,以供人們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社會交往。
總而言之,戶外公共設施作為城市基礎設施,與居民關系密切,側面展現了居民生活的特征,推動了群眾間的社會交流,促進了城市和諧發展。對此,全面考慮人們對社交的需求,根據城市區域實際情況與居民需求,設計不同的戶外公共設施,對人們交流溝通、城市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