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公共管理部公共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
村莊結構調整是我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鄉村創新模式。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通過村莊布局調整擴大村莊規模,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布局,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適時適勢進行村莊撤并,建立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利于解決當前村落“空心化”和“過疏化”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大量“空心村”的出現導致土地閑置、資源浪費,必然要求推動村莊結構調整,使傳統的“農耕型”“分散型”“偏遠型”“落后型”村莊向當代的“農產型”“聚集型”“中心型”“生態型”“現代型”村莊更新整合,把農村鰥寡孤獨與喪失勞動力的農民等向中心村集中,在中心村建設新型社區,有利于加強和改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環境等方面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管理與服務,提升公共服務與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村莊結構調整要以改善農民生活、保護農民利益、推進鄉村振興為目標。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關于分類推進鄉村發展的基本要求,明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其他類的劃分,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底線,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說了算。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和效果導向,既要調整空間結構實現居住融合,更要優化組織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和生態格局,建設中國特色新型社區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