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冬冬
今天的中國正經歷著世界上最大的城鎮化進程。截至2019 年初,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武漢已經成功躋身超大城市的行列;天津、南京、鄭州、杭州、沈陽等緊隨其后,跨入特大城市的隊伍。無論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還是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人口、建筑、財富、生產等要素高度集中,城鎮化率迅速提升,是一個突破自然法則、打破資源平衡的過程,它所蘊含的城市系統脆弱性和各種風險乃至危機愈益顯現。城市公共安全面臨著嚴峻復雜的形勢。
18 年來多起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或事故足以佐證。如2002 年12 月爆發的SARS 新冠病毒事件,2014 年12 月31 日上海外灘擁擠踩踏事件,2015 年8 月12 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2015 年12 月20 日廣東深圳光明新區渣土受納場特別重大滑坡事故,2019 年3 月21 日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尤其此次始于2019 年底、源自超大城市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起都影響深遠,涉及廣泛,暴露出城市安全的結構性缺陷。
新冠肺炎疫情來得急,病毒在人群中裂變式擴散;處置難,錯過了早期防控的最佳時機,摸不透病毒的傳播途徑;傷害大,中國內地已有2 000 余人因此失去生命,是SARS 冠狀病毒疫情死亡人數的7 倍多。
誠然,我們可以在疫情發生后舉全國之力,奮力抗疫,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不能據此忽略城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應急準備的短板。城市安全韌性能力亟待提升。
“韌性”一詞源自拉丁文,原義為“跳回的動作”。安全韌性城市強調城市對公共安全事件的抵御、吸收、適應、恢復、學習的能力,覆蓋事前、事中、事后的應急管理全流程,被認為是城市安全發展的新范式。當今世界,紐約、倫敦、新加坡等大都市,都在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安全韌性城市建設,并將依靠科技手段作為最佳選擇。
我國從“十三五”時期,更加重視安全韌性城市建設中的科技支撐工作。前沿科學基礎研究涵蓋了城市綜合風險預測、脆弱性分析與韌性提升理論。國家科技部專門設置了重點專項,預防社會安全和生產安全的突發事件,承擔載體包括城鎮和重大基礎設施,以及應急管理相關的綜合平臺和技術裝備。地方上,如浙江省杭州市借力“城市大腦”,建設應急指揮“智慧中樞”,打通融合市區兩級應急管理業務數據,實現橫向貫通、縱向比較、在線監測和智能預警。阿里云、華為、中興通訊等實力強勁的科技企業已經攜帶成熟的大數據生態、優質的產品等,進入城市公共安全領域,并在多地實踐。
未來,借助新興信息技術,城市將可實現全方位物聯網監測、評估與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對公共安全事件的抵御、吸收、適應、恢復、學習的能力,最終編織出全方位、立體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網,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