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良,趙 鑫
(貴州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由于安裝原因或運行不當,傳動系統容易發生變形,導致齒輪副發生錯位。而這一錯位會造成齒輪的齒面受力不均勻,局部區域產生應力集中,造成額外的動載荷,使齒輪產生齒面點蝕、齒根裂紋,嚴重時會導致齒輪失效。
針對幾種齒輪的裝配故障,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KUMAR[1]研究了軸向、徑向與角度錯位對齒輪嚙合面積的影響;GUO[2]研究了齒隙與中心距變化對齒背側嚙合剛度函數中相位滯后的影響;SAXENA[3]基于計算機仿真求解直齒圓柱齒輪副總有效嚙合剛度的方法,研究了齒輪副的偏轉和摩擦對時變嚙合剛度的影響;YE[4]考慮了齒輪尖角接觸與軸不對中的條件,分析了齒輪副接觸應力變化狀態;LI[5]對軸偏差齒輪嚙合進行了模擬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當齒輪出現軸偏差時,主頻率為嚙合頻率的2~3倍頻,其調制頻率為輸入軸轉頻與輸出軸轉頻,且相對于無故障時沖擊明顯增大,調制頻率增大;吳紅玉[6]分析了角度錯位引起的應力分布,分析結果表明,當發生角度錯位時,齒輪接觸面積與偏差角成正比,齒根一側應力增大量與偏轉角度增大量成正比,而齒根另一側的應力減小;林家春[7]研究了偏置距對齒面傳動誤差的影響,得出齒輪向上偏差對傳動誤差影響較小的結論;許鳳華[8]研究了偏載對齒輪齒條嚙合的影響,結果表明,偏載增加了齒輪的應力集中,增加了齒輪損壞的風險;CHAARI[9]提出了采用勢能法來求解齒輪嚙合剛度的計算方法,并對此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勢能法能夠很準確地計算故障齒輪的嚙合剛度。
筆者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采用勢能法求解嚙合剛度的方法進行改進,使其能夠計算錯位故障時的嚙合剛度,并用該方法對徑向、軸向、角度錯位進行分析,最后與仿真結果進行對比,為齒輪的錯位故障診斷提供理論依據。
在齒輪的安裝或運行過程中,會出現的裝配故障大致可以分為3種:
(1)軸向錯位。軸向錯會使接觸線長變短,全部受力集中在接觸區,導致接觸部分受力變大,更容易發生點蝕、裂紋等故障;
(2)徑向錯位。齒輪在設計制造時,會將齒隙考慮進去,以滿足潤滑、偏轉、制造誤差和熱膨脹的需要;但徑向錯位會使齒輪齒側的間隙變大,齒側間隙過大時,可能會出現脫齒現象,增大沖擊載荷,使齒輪運行變得不平穩,特別是在齒輪箱的啟動或反向運轉時出現巨大沖擊,縮短齒輪箱的運行壽命;
(3)角度錯位。角度錯位會改變齒輪接觸的線長與受力,角度錯位的主要原因是由軸的不平行引起的,這會使兩平行齒面出現夾角,導致沿齒面傳遞的載荷分布不均勻,在齒面一側出現應力集中,而另一側分離,長時間的不對中容易導致輪齒突然斷裂。
筆者應用勢能法求解齒輪時變嚙合剛度,勢能法計算精度較高。勢能法求解齒輪嚙合剛度包括4個部分:赫茲能Uh、彎曲勢能Ub、徑向壓縮變形能Us、剪切變形能Ua。
齒輪受力圖如圖1所示。

圖1 齒輪受力示意圖
勢能法求解原理如下式所示:
(1)
式中:F—齒輪動態嚙合力,方向沿嚙合線方向;d—嚙合點距基圓的距離;Fa,Fb—F在x、y向分量;E—彈性模量;Ix—面積慣性矩;Ax—輪齒截面積;α1—任一時刻壓力角;L—齒輪接觸線長;z1,z2—主、從動齒輪齒數。
式(1)中的各個參數如下式所示:
(2)
將式(1,2)進行整理后可得:

(3)
則一對齒輪的綜合嚙合剛度為:
(4)
式中:kb—齒輪彎曲剛度;ka—剪切變形剛度;ks—徑向壓縮變形剛度;kf—柔性變形剛度,角標1,2分別代表主動輪與從動輪。
接下來對3種裝配故障導致的齒輪嚙合剛度變化分別進行計算。
取齒輪副齒數分別為:z1/z2=34/50,模數m=4,壓力角α=20°,齒寬b=40 mm。
無故障時的齒輪嚙合剛度變化如圖2所示。

圖2 無故障狀態下的嚙合剛度
由圖2可知:嚙合剛度是隨齒輪轉動周期變化的函數;齒輪內部的激勵造成了齒輪箱運行時的振動,而當齒輪發生故障時其振動形式發生改變。
當齒輪發生軸向錯位時,接觸面積的變化使接觸線長L發生變化,變為Lc=L-ΔL,ΔL—軸向錯位距離。式(1)中橫截面積Ax與面積慣性矩Ix發生變化,其表達式分別為:
(5)
將式(5)代入式(4),可得到軸向錯位嚙合剛度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軸向錯位時的嚙合剛度
當齒輪發生軸向錯位時,時變嚙合剛度隨著錯位距離的增加等比例的減小,這與之前分析得到的結果相同;軸向錯位相當于齒輪齒寬減小,而時變嚙合剛度的減小表現為幅值的減小。
當齒輪發生徑向錯位時,嚙合面積發生變化,輪齒背側不再接觸,齒輪中心距變為ac=a+Δc,其中:Δc—齒輪沿徑向錯位距離。
由漸開線齒廓特征可知:齒輪相鄰兩齒同側齒廓在嚙合線上的齒矩等于基圓節距弧,即使中心距發生變化,齒輪在嚙合線上的齒矩保持不變,齒輪依然可以保證嚙合。
但中心距變大后,齒輪嚙合角變大。由齒輪重合度公式可知,齒輪重合度變小,如下式所示:
(6)
式中:αa—齒輪齒頂圓壓力角;α′—嚙合角。
中心距變動后的齒輪嚙合角為:
(7)
齒輪重合度變小的原因是由于齒輪有效嚙合面積變小,即齒輪開始進入嚙合的點向齒頂靠近。公式(2)中,時變嚙合剛度算法中的α取值范圍發生變化,變化量的算法如下:
從動輪齒頂圓與嚙合線交點為主動輪開始進入嚙合的最低點,徑向錯位嚙合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徑向錯位嚙合示意圖
根據圖4可知:

根據圖4中各參數,可求得O1B的長度為:
(8)
式中:ra—齒頂圓半徑;rb—基圓半徑,角標1,2分別代表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
根據O1B的長度,可求得α1的下限為:
(9)
α1的上限不變,則α1的取值范圍為:
將式(8,9)代入式(3,4)中,可得到齒輪發生徑向錯位時的嚙合剛度變化情況,如圖5所示。

圖5 徑向錯位時的嚙合剛度
當齒輪發生徑向錯位時,齒輪中心距發生變化,導致重合度減小;由于漸開線齒輪的嚙合關系,重合度的減小不會影響齒輪的正常嚙合,只是使單齒嚙合時間縮短。
因此,當齒輪發生徑向錯位時,嚙合剛度的變化形式表現為:剛度曲線相位的偏移以及幅值的減小。
當齒輪發生角度錯位時,齒輪接觸面積如圖6所示。

圖6 角度錯位時齒輪接觸面積
由圖6可以看出:
(1)兩齒輪軸不再平行,呈一定的錯位角;(2)兩齒輪一側接觸,另一側處于分離狀態,齒輪接觸面積由矩形變為3次曲線;(3)其受力也不再均勻,受力呈拋物線型。
齒輪受到扭矩時,一部分能量會以扭轉能的形式被儲存在齒輪中,被儲存在齒輪中的扭轉能可表示為:
(10)
式中:T—齒輪由于角度偏差所受扭矩,T=Ftt;t—載荷作用點與齒輪中線的距離;kτ—扭轉剛度;Ipx—距齒根距離為x的截面的極慣性矩;Ft—軸向力,Ft=Fcosαcosθ。
(11)
齒輪的接觸線長由其偏轉角θ決定,偏轉角越大則接觸線長越小。接觸線長L′可由下式計算[10]得到:
(12)
式中:Cz—彈性常數;fRW—方向誤差。
扭轉剛度為:
(13)
原齒輪時變嚙合剛度變為:
k=
(14)
齒輪發生角度錯位時的時變嚙合剛度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
(1)當發生角度錯位時,即使微小的角度偏差也會導致齒輪嚙合線發生很大的變化,接觸面積由最初的矩形變為拋物線形;(2)角度偏差會導致齒輪一側遭受很大的壓力,而齒輪另一側發生分離,造成嚴重的受力不平衡;(3)隨著角度偏差的出現,嚙合剛度急劇減小;且當角度增大時,嚙合剛度的減小過程變得緩慢。
對比以上3種錯位形式可知:
(1)角度錯位對嚙合剛度影響最大,即使是非常微小的角度錯位也會引起嚙合剛度巨大的降低;(2)對嚙合剛度影響大的其次是徑向錯位;(3)對嚙合剛度影響最小的是軸向錯位。
筆者建立齒輪有限元模型,主動齒輪順時針旋轉,齒輪正處于單齒嚙合狀態。
在邊界條件與載荷施加完畢后,主動齒輪旋轉角度與剛度計算公式如下:
(15)
(16)
式中:T—主動輪扭矩;dθ—主動輪旋轉角度;Km—扭轉剛度;rb—基圓半徑;K(t)—直線剛度。
筆者將主動齒輪嚙合角在區間(-0.459,0.064)內等分成27份,并根據嚙合角計算齒輪轉過角度θn,將模型旋轉θn繼續測值,得到嚙合剛度曲線;并對軸向錯位2 mm、徑向錯位2 mm、角度錯位0.2°,以同樣的方法通過仿真得到的模型如圖8所示。

圖8 仿真模型對比
圖8(a)中,將得到健康的嚙合剛度曲線與筆者提出的方法進行對比可知,曲線下方面積誤差在0.568%以內。由此可見,該方法是有效的;
圖8(b)中,通過徑向錯位故障與無錯位嚙合剛度的對比可知,仿真分析與理論計算得到的趨勢相同;
圖8(c)展示了幾種錯位故障與無錯位嚙合剛度對比,從圖中也可以明顯看出幾種錯位對嚙合剛度的影響大小。
由于齒輪副的安裝或運行不當,導致傳動系統發生變形、齒輪副發生錯位,造成齒輪副運行不穩定的問題,筆者對齒輪副的徑向錯位、軸向錯位、角度錯位3種裝配故障進行了分析,對3種裝配故障情況下嚙合剛度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計算,并得出以下結論:
(1)3種錯位均會導致齒輪嚙合面積的減小,其中,角度錯位對嚙合面積的減小量最多,徑向錯位其次;
(2)對比3種嚙合剛度曲線可知,3種錯位均會使嚙合剛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角度錯位最為明顯,其次是徑向錯位,影響最小的是軸向錯位;
(3)將理論計算模型與有限元模型進行對比,驗證了理論模型的準確性。
該結果為后續故障狀態下,進行齒輪箱動力學模型的計算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