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未尖
教育部、中組部、中宣部等八部門2020年9月24日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下簡稱《意見》),提出保障學校三個方面的自主權,同時強調,各地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不得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堅決克服“唯升學”“唯分數”的傾向。
教育部等八部門出臺這份《意見》,是為了激發中小學的辦學活力,增強學校辦學的內生動力。而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增強學校辦學的內生動力,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得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顯然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發揮好科學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的導向作用,有助于各地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長期以來,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的確盛行。每到高考放榜季,許多高中都會宣傳自己的高分生人數和重本率(重點本科院校錄取率),喜報成績一年比一年亮眼。為實現理想的“出口成績”,高中普遍看重中考時招錄的生源情況,即非常注重“進口”。如此一來,幾乎所有初中也會在中考后猛夸自己,諸如宣稱自己常年穩坐“全市或全縣升學率第一把交椅”。由于從小學到初、高中是個環環相扣的教育鏈條,小學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學生成績排名來論英雄。

在教育系統,或許因中、高考成績、升學率、學生成績排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評價指標(其他因素比較虛幻),就被用作評價學校辦學質量、校長治校能力、教師教育能力的法寶,并作為對學校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對校長教師實施考核表彰的重要依據。這種“唯升學”“唯分數”評價導向反饋給社會,就是“牛娃”倍出的學校才是好學校。在家長眼中,好學校就得看重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
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雖然容易讓人可知可感,教育系統也容易操作,但是,對于所有學校和學生來說,未必客觀科學。對學生而言,入學讀書不僅是追求一個中、高考的好成績,而是能夠多方面發展,甚至全面開花,成績與升學率只是一個過眼云煙的符號,而品德和各方面能力才是學生一輩子的大事,這才是學校培養人之根本。更何況,“唯升學”“唯分數”只會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長期過重。對學校而言,不同層次的學校,用同一標準去評價,明顯是不公平的。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發展和培養人,學生是第一位的;而強化中、高考成績和升學率的評價作用,表面是為了學生,實際是為了學校與教師,甚至教育部門。如何激發辦學活力?全面糾正“唯升學”“唯分數”的評價導向,統籌當下與長遠,健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強化過程性和發展性評價,更加注重評價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實際成效,是時候了!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