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最近,有位年輕人火了!在央視新聞推出的人物短視頻系列《小康時代新青年》中,2020年10月8日上線的第一期短視頻,就講述了他的創業故事。10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以《筑夢路上 腳步不停》為題,報道了他以創新創業助力脫貧攻堅的事跡。他就是劉沈廳,四川眉山第一個有“985”高校碩士學歷的職業農民。
在劉沈廳身上,既有“985”大學碩士、獲得過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專利大獎等光環,又有“職業農民”的身份,正是這種差異,才導致了他如此地引人關注。在不少網友看來,出色的劉沈廳完全可以進大企業當工程師,也可以選擇進機關做旱澇保收的公職人員,還可以選擇出國深造,他最終卻選擇回鄉當農民。學的又不是農業專業,何必如此虧待與折騰自己?在大多數人眼里,利用學有所長做專業的事,說不定成就更大。
事實上,“985”大學碩士回鄉當農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正如央視主持人康輝在節目中所點評的,“學霸”和農民,這兩種身份并不沖突,與其說農民是一種身份,不如說它就是一種職業,跟教師、醫生等等沒什么兩樣。至于劉沈廳最初當農民時是“門外漢”,這其實并不妨礙他在農業領域干出成績。我們接受高等教育,不僅僅是要學到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修煉到不斷學習的能力,并把這種學習能力應用在職業生涯中。
從報道來看,這位正值青春年華的“碩士農民”投身于充滿希望的田野,用雙手改變了自己和身邊人的命運。2016年年底,他回到家鄉承包了130畝土地,種獼猴桃和晚熟柑橘。雖然曾經由于技術匱乏也有波折,但他腦子里有知識,也有求新求變的決心與堅持的毅力,還有自主研發專利技術解決種植難題的能力,最終達到了年銷售收入達百萬元以上的業績。他還做起了職業農民的“領頭羊”,實現從“新農人”到“興農人”的跨越。
劉沈廳給我們的啟示是,職業無貴賤,所有職業的本質都是勞動,因此就業不需要被世俗的偏見所定義,不能被三六九等的學歷所束縛。選擇何種職業的關鍵,不是一定要選擇別人定義的“最好”職業,而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聽從內心召喚。像劉沈廳,正是懷揣著在農業上闖出一片天地的想法,希望通過一代年輕人的努力,讓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這便是他在農村“乘風破浪”的動力源泉。
對于“學霸”尤其是名校畢業生的另類就業,整個社會也要甩掉單一維度評價,給他們創造多元、包容的社會環境。這些年,“北大才子賣豬肉”“北大畢業生決定送外賣”等新聞總是毫無意外地刷屏,原因無他,在大眾認知中,還存在太多慣性思維與刻板印象,認為名校畢業生理當成為精英,做社會棟梁、國之英才,否則就是浪費當初培養他們的教育資源。這其實是對多維就業的禁錮,這種觀念在就業競爭大的今天已不合時宜。
廣袤的農村的確需要吸引一批批有學歷、有夢想、有情懷、有擔當的青年人,留下他們青春的腳印、奮斗的身影,一座座村莊、一個個家庭的面貌會因此改變。正如劉沈廳所說:“吸引人才是解決目前農業基礎技術薄弱、農民老齡化嚴重等問題的核心,這個問題不能拖、不能等,也拖不起、等不起?!?/p>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