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又稱“薯蕷”,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莖藤。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安神志、延年益壽的功效?!端幤坊x》中記載:“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藥?!?/p>
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山藥具有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所含膽堿和多種氨基酸有助于提高人的記憶力,常食之可健身強體、延緩衰老,所以山藥是人們喜愛的保健佳品。
民國時期醫學名家張錫純對山藥情有獨鐘, 其用藥特點是用單味藥,量大取勝。曾有一女子生完孩子后咳喘不止,已經生命垂危,張錫純看后只用單味藥———山藥,告知女子的丈夫每天用六兩(約180克)山藥熬湯給產婦喝,稱為薯蕷飲。沒想到喝完后,女子病情好轉,不久恢復健康。張錫純認為此女子為產后氣虛, 尤其是肺氣大虛,所以才不斷咳嗽,山藥色白入肺經,正好補脾補肺,恰到好處。
現代人常將山藥、冰糖煨熟后服用,對腸炎、腎虧等慢性病均有療效。小兒腹瀉可以用山藥熬粥來治療。熬米粥時,放入山藥,米煮好了,山藥也就熟了,還可以加雞蛋黃。把山藥搗碎后放到粥里攪拌均勻,止瀉的作用會更好。
山藥應當“食之有道”。在我國,古人很早就把山藥當作蔬菜來食用了。山藥最好的是懷山藥,也稱鐵棍山藥,被歷代醫家所推崇,是藥食兼用的佳品。食用山藥應去皮,避免“麻、刺”等口感。由于山藥皮易導致皮膚過敏, 削皮時候可以涂些鹽在手上。山藥切片后須立即浸泡在鹽水中,防止氧化發黑。另外,山藥有收澀的作用,故大便燥結者不宜食用,有實邪者也忌用山藥。下面推薦兩款山藥藥膳,供選用。
1.珠玉二寶粥
生山藥、生薏苡仁各60克,柿霜餅24克。先將山藥、薏苡仁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入,隨意食之。此粥健脾養肺,主治肺脾陰虛、飲食懶進、虛勞咳嗽等。
2.山藥羊肉粥
鮮山藥200克,羊肉、粳米各150克。將山藥去皮切成小塊,羊肉去筋膜切塊,備用。將粳米下鍋,加水煮之,待米開花時, 先下羊肉, 煮沸十幾分鐘后,再下山藥,煮至湯稠肉香即可;或加調料食之亦可。此粥有益氣溫陽、滋陰養血、健脾補腎、固元抗衰的功效,可作為脾腎兩虛者的食療補方,尤適宜于老年體虛氣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