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黍、稷、稻、粱類農作物即將成熟。2020年的處暑是8月22日。
處暑是華南雨量分布由西多東少向東多西少變換的前期。這時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第二高點,比大暑或白露時還多。因此,為了保障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做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區處暑至秋分會出現連綿陰雨天氣,對農牧業生產不利。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農忙時節。正常年份處暑節氣,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分,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天不多,便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但是少數年份也有如杜甫詩里所述“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的景況,秋綿陰雨會提前來臨。所以要特別關注天氣預報,做好充足準備,抓緊晴好天氣搶收搶曬。
此外,處暑時節還應給水稻追施穗粒肥,以保證谷粒飽滿,但追肥時間不可過遲,避免造成貪青晚熟。南方雙季晚稻,處暑前后將要圓稈,要適時曬田。大部分棉區的棉花已經結鈴吐絮,這時氣溫一般仍較高,陰雨寡照天氣會引發大量爛鈴。在精細整枝、推株并壟以及摘去老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的時候,適時噴灑波爾多液也有較好的防止或減輕爛鈴的效果。
處暑前后,春山芋薯塊膨大,夏山芋開始結薯,夏玉米抽穗揚花等,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來保障,此時受旱對農作物產量影響很大。從這點來說“處暑雨如金”是實事求是的。
處暑時節,東北地區降水量偏多,部分地區土壤過濕,陰雨寡照低溫天氣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受降雨天氣影響,東北地區南部將持續過濕,局部農田可能會出現漬澇,加之溫度偏低,對大豆結莢、玉米灌漿不利,也不利于春小麥收曬和一季稻抽穗灌漿。沿海地區熱帶氣旋對農業生產不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帶來的大風及局地暴雨易給沿海地區農業生產帶來損失。
處暑節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期內,人們要注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