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經濟穩步發展的進程中,生物技術的利用價值日漸凸顯,國家對相關的技術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主張將其運用至多種領域。生物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其彰顯出自身的優勢,可以快速的分析水環境的實際情況,對其做出合理的評價與分析。本文重點分析生物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結合著生物技術基本原理,分析生物監測技術的分析方法,明確具體的應用路徑。
關鍵詞:生物技術;水環境;監測工作
面對社會的穩步發展,生物監測技術的應用領域逐步拓寬,尤其是在水環境監測工作中,生物監測技術的利用價值極為明顯。生物或者是群落一旦發生改變,將會直接的影響到周邊環境,在生物學的角度分析,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規避,同時還能確保生物多樣性得以維護【1】。
一、生物監測技術的基本原理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個體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可能是制約關系,也可能是平衡關系,若是環境受到影響,生物也會做出相應反應,由此產生連鎖反應。根據相關的統計分析,污染物主要是以分子形式對生態系統逐級產生影響,由生物鏈的底端逐步的傳遞至最高端,生物之間還會產生相對明顯的相互作用。目前,國家采取的監測方式為傳統的理化監測手段,此類監測手段可以將相關的數據及時采集,并使其作為參考的依據。但此類監測手段僅短期有效,不能提供長期的參考價值,對于特定時間段的水質監測有著較大的幫助,但是全面性和預測性效果不佳。生物監測技術可以由生物細胞分子進行細致的分析,之后對整個生物的變化情況加以判斷,借助于生物對于環境做出的反應,通過采集到的信息實現合理的測量,呈現出多元化的測量趨勢,收獲相對理想的監測結果。
二、生物監測技術的分析方法
1.指示型分析法
若是水體的質量產生了明顯的變化,生物在生態環境中的狀態也會發生改變,此時的生物勢必承受著負面影響,嚴重時將會導致某種生物瀕臨滅絕。通過適當的觀察生物的種類及個體發生的變化,可以準確的獲取數據信息,以此記錄環境質量監測的變化狀況,對于水體的整體質量做出合理化的判斷【2】。
2.群落生物測試法
在特定的區域或者是自然界的某個范圍中,包含著多種類型的動植物及微小的生物,微小生物在實際變化的過程中,難以通過肉眼予以觀察,但是可以借助于具體的儀器進行分析,將當前獲取的技術指標加以優化,準確的判斷水體的質量。生物集體在受到了病毒的影響后,生理功能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可以適當的判斷水體的質量。比如水花生根尖微核技術,通過將水花生的部分材料視作主要的材料,依照具體的細胞核根部材料對水體樣本加以分析,依照具體的情況判斷植物所受的污染,控制水體突變的程度。
3.生物殘毒測定方法
在生物技術實際檢測的過程中,若是生物生活的空間能夠發現污染的物質,在對其進行消化之后,可以借助于排便的方式將其適當的轉移,但是難以將全部的毒素加以分解,此時可以借助于捕捉生物體的方式分析水體的整體質量。在生物檢測實踐中,目前運用的DNA技術被不斷地運用至生物科技中,借助于相應的檢測手段,將生物反應及時的轉變為具體的信號,從而按照具體的發展狀況分析并判斷,轉化為可以檢查到的電子信號。
4.細胞凝膠電泳技術測定法
在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時候,當前運用到的技術主要是借助于DNA鏈的損傷程度分析遺傳的毒性,雖然可以做出適當的分析,但是危害性明顯,尤其是對于低濃度的污染物而言,能夠體現出相對明顯的感知作用,預見性受到廣泛關注。這種新型的技術還需進一步的優化,通過適當的研究和分析,將其看做細胞體的研究判定指標,針對于無脊椎的動植物或者是海洋性生物而言,這種研究的價值顯而易見。此類技術耗時較短,獲得數據精準,操作相對簡便,工作量小,可以對多種水生物做出具體的反應。
三、生物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1.浮游動物群落中的應用
當前所推廣的生物技術可以應用至浮游動物群落中,其能發揮出良好的分析與判定作用。通過生物群體的變化,能夠清楚的了解到水質的污染狀況,同時還能分析其具體的修復能力。當前,上下游的水體生物種類較多,浮游動物耐污種類卻呈現出不斷減少的趨勢【3】??梢酝ㄟ^具體的運用,分析生物種類的變化情況,明確水體自凈的能力。經過落實相應的技術檢測細節,可以對浮游生物種類及群落遷移的位置予以判斷,分析不同區域的實際污染情況,若是生物的種類呈現出減少的趨勢,則證明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應該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規避污染的嚴重后果。
2.魚類正趨流性判斷
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國外的科學家就對魚類的正趨流性做出了研究,重點是借助于中下游的區域強光設置,對魚類的正趨流性加以分析,同時也采取了電擊區設置的方式,對魚類種類加以判斷。采取這樣的方式,可以對魚類的活動范圍進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魚類受到污染水體的影響,同時也能通過魚類做出的反應,及時的分析出水體出現的污染問題。
四、結論
對比于傳統水環境監測手段來說,生物監測技術的應用價值更為明顯,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可以提供微觀和宏觀上的信息,反映出傳統監測手段不具備的靈敏性和綜合性優勢,因此需要將其合理的運用至水環境監測工作中,使其發揮出積極的監測價值。
參考文獻:
[1]仝路路,郭傳波,王瑞,曾澤國,張鶚,陳宇順.多重人類活動干擾下贛江流域水環境和魚類資源的研究現狀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12):2879-2892.
[2]卜久賀,梁紅麗,王楠,張高峰,李春暉,王新海.一種景觀式新型微納米增氧生物浮島技術在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9(04):16-22.
[3]納云.淺議生物膜技術在水生態修復與自然水體水環境治理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6,36(17):24-25+39.
作者簡介:高士陽(1988-)男? 漢族? 本科? 助理工程師? 研究方向: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