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堅
(廣西橫縣石塘鎮第三初級中學 廣西 橫縣 530309)
現今,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一個更高效,更能夠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核心素養的提出,是要求教師注重的不僅是一張學習成績,更多的是對學生潛力的發掘和培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能擁有一定的能力面對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知識進行講解,還要根據知識本身拓展學生的思維,拓寬他們的視野,使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激發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能力。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分析。教師應該如何建立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有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生處在一個脫離了小學的幼稚階段,逐漸開始擁有自己的思考意識,對外界的認知尚且不完全,且處在一個精力旺盛,活潑好動的階段,容易出現一些事故。作為青少年,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建立還是處于一個懵懂狀態,對相關的法律制度尚且不了解,人格的建立也不完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良性的引導與教學。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存在,就是引導學生逐步認知這個社會是如何在一種有序的規則下運作的,作為學生的他們身上肩負著什么樣的責任與道德,他們現如今應該做些什么。引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完善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構建,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是現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所需要做到的。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是從對基本的社會價值和法治教育講起,目的在于為學生初步建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然后逐步引導學生完善自我。每一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普及法律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一個愛國,有擔當,有責任感,有自信心的人。
2.1 建立積極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由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本身具有知識繁多且雜的特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容易使學生低效學習,花大量時間記憶,對這門課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為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對現有的教學情況進行創新。首先是教師要對這門課有熱情,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講解知識,如果教師本身對教學積極性不高,那么這種負面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但是教師如果以高度的熱情去面對教學,從情感上感染學生,那么從心理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也不會容易起逆反心理。教師可以通過現有的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教學情景。例如,在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做情緒的主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每一種情緒畫成動畫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開展情景小劇場,學生扮演不同的情緒小人,并借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情緒問題。
2.2 開展課堂討論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與法治的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偏向理論性,如果學生死記硬背,那么知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為了應付考試,教育真正的目的沒有達到。為了使學生能有效學習,并將道德與法治化為自身的道德感和責任感,教師需要通過開展一些課堂活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和學習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構建一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這門課。教師在講課時需要注重新老知識的融合。在開展課堂討論活動時,設置一些問題,將新舊知識進行融合,學生在進行討論時也會根據教師的引導性問題拓展思維,鞏固以前所學知識,理解現學的知識。例如,在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合理利用網絡》一課中,開展討論,在生活中,網絡的利與弊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作為學生,如何把握好網絡這把雙刃劍,更好讓網絡服務于生活。這樣就結合了前面所學的《網絡改變世界》,也結合了實際生活問題。
2.3 參與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道德與法治不是止于紙上知識,而是應用于生活。雖然校園環境有限,但是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一方面可以為學生講社會上的那些肩負社會責任的故事,對學生開展社會責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切身處地的去感受社會活動。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存在目的是為每一個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知行合一,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實際的情景,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深刻認識,使學生走進一個更貼切生活的教學課堂,引領學生走進一個全新的學習境界中,促使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勇擔社會責任》一章時,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清掃活動,校園是學生共同的學習環境,每一個學生都有責任建立美好干凈的校園。通過開展這些活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集體的一份子,應該有責任為建立美好家園作出一份貢獻,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