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清
(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思想政治課課程的根本任務”,“成為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學生們能背出、會默寫是否就等于實現了“落實”、“形成”和“自信”呢?2019年3月1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并提出要堅持8個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來說,很重要的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新課程理念下的審辯式教學是一種新的育人模式,能夠化原先灌輸式、說教式為內化于心、外化為行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用審辯式教學來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呢?下面從一節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審辯式思維,在“維基百科”這樣介紹:“審辯式思維是一種判斷命題是否為真或是否部分為真的方式”,從這一介紹可以看到審辯式思維具有“質疑、包容”的特點。在“審辯式”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創設“兩難”的認知沖突情境來激活學生思維,引發思考,通過質疑、包容,上升到道德層面的認識,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比如,在高二《生活與哲學》價“價值與價值觀”的學習中,可做出了如下“兩難”的情境設計:
在導入新課環節:首先設置情境——“海因茨偷藥”,海因茨的妻子身患絕癥,但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無錢買藥。其次提供選擇:海因茨可以選擇:A.放棄妻子的治療;B.偷藥,治療妻子。然后請學生作出選擇,思考并簡單說明理由,在說明理由的過程中有不同主張的可直接進行提問。在此基礎上再創設一個新的情境——海因茨偷了藥,是否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呢?分組,發起辯論,讓不同是思維進行碰撞。此環節通過設計“海因茨的選擇”這一情境,讓學生陷入“道德兩難”的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做出選擇時內心支配自己的那股力量,在思考過程中生成審辯式思維,既達到了導入了新課的目的,暫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又為接下來的教學埋下伏筆。
在新課環節,在講到價值觀導向作用時,設置情境——“饑餓的蘇丹”,展示照片(畫面是一個蘇丹女童,餓斃跪倒在地,在女孩后方不遠處,兀鷹正虎視眈眈獵食女孩),文字展示,這個女孩最后是否成為兀鷹的食物呢?設置問題:你認為記者是否應該抓拍這一照片呢?還是應該趕緊施救?這與之前的海因茨分析有何相似之處?這從現實的社會生活出發,通過設置兩難的道德選擇情境中生成審辯式思維進行辯論,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時,抓住時機對拍照事件和“海因茨”進行升華,表明教師的立場,肯定記者的職業精神,也遵守法律和規則。這既解決了學生思想的困惑,也對學生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引導,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
審辯式思維教學,既符合學生學習的認知訴求,也符合高考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審辯式思維并非是一味質疑、批評,而是獨立性、探究性思維學習活動,學生能夠對教材、教師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教學展示自己的見解。但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特點,所接觸的面較窄,情感易沖動,易受外界不同信息的干擾,看問題一片面,在加上學生學習思維存在個體差異,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教師要給出適當的思維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啟動思維,并獲得有價值的審辯,帶來深刻思考和啟迪,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如在學習價值觀在人生道路導向作用時,設計這樣的情境——“選擇人生行囊”的活動:
第一步:羅列行囊——金錢、責任、美貌、快樂、信仰、愛情、家庭、事業、忠誠……
第二步:請學生選出最重要的三個,并進行排序,并思考,選擇了這些行囊過后自己會怎么做?(留時間讓學生選擇和思考)
第三步:請3—5名左右學生回答問題,選擇的是什么,選了會怎么做?(注意回答過程中對學生及時評價,并抓住生成性的教育資源。)
第四步:小結。每位同學面對人生行囊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從回答當中也可以看出,每個人會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軌跡。這就是說——不同的價值觀對人生也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此設計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指導,通過設置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進行審辯式思維讓其在討論和合作中學習,力圖讓學生從慣常的對既定事實的分析和評價,轉變為對自己未來未知領域的設計,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力。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價值觀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性,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不是體現在考卷中,應該是落實到現實生活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所以,思想政治課教師針對學生的思維現實,提供更豐富的實際生活的思維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高中學生思維正處于成長關鍵期,教師利用多種方法展開思維訓練,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矯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故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設計情境——視頻播放“黃文秀”的先進事跡升華主題,在黃文秀事跡的感染中結合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行囊進行自我分析、反省和決定,讓整堂課從“他人的選擇”落腳到學生“自己的選擇”,以引起學生共鳴,使整堂課得以升華,充分突出了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最后通過教師的激情演講(也可以請善于演講的同學來完成),將整堂課推向高潮,為教學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留給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總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通過設計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水平及教學內容相吻合的“道德兩難故事”,引發學生審辯式思維,在學生出現意見分歧和失衡時,教師應啟發學生在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和辯論,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同時,當學生能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后,必須采取有效的辦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讓學生將視角由他人落腳到自己,才能克服長期以來形成的德育用灌輸的方法,充分體現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