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蘭,蹇柯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東莞523000)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非計算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教學內容涉及面廣,影響廣泛。其教學質量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有很大影響。面對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水平不斷提高的現狀,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新形勢下,尋找新的突破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意識,實現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目標。
我校長期以來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主要局限在教材范圍內,以灌輸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這種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得生動活潑的課堂枯燥死板,學生缺乏積極性主動性,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課堂恰恰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主陣地。如果學生沒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任何競爭都只能是表面的學習行為,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此狀況下,我校在2017 年開始,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嘗試引入了競賽機制,主要以參加廣東省大學生設計大賽和全國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大賽為主。競賽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并且通過應用將理論轉化實踐的一種方式,同時,各種競賽為日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實例,將競賽知識滲透到日常教學實踐中,這樣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針對不同的競賽,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針對全國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大賽,在校初賽,本著自愿原則,全體學生均可參與。在選拔出復賽選手后,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專業,將互補選手組隊,分配不同的指導教師,進行后期的針對性的指導。對于廣東省計算機設計大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創新性和專業性,在實施具體教學計劃過程中,圍繞相關專業調整理論教學和技術技能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強度。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注意物色參賽學生選手。指導教師團隊由計算機基礎課教師和相關專業的教師一起組隊,共同為學生指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完成各項任務,通過探索和實踐,激發學生自主探求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于競賽的開展,學生更大程度接觸到專業課老師的系統指導,極大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尋找導師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和創新的機會,激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理論轉化實踐應用,促進學生對課堂大量理論知識學習的專注力。以競賽形式吸引學生的學科興趣,極大的改善了教學內容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學生參加競賽范圍的擴大,我們發現現行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專業發展中計算機技術應用已經脫節。隨著非計算機專業的快速發展,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專業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大,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統一設置不能為專業課程提供足夠的支持,這就要求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設置要在不同的專業中有所側重,開展與專業相結合的計算機基礎課程。
我們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團隊針對個別專業進行教學研究,并根據研究情況,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了優化設置。文科專業,如外語、人文等專業,根據具體專業的不同需求和專業特點,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課程側重點是“辦公系統軟件高級應用”部分;理工科則側重于計算思維部分,以實現算法為主,并簡講一門語言,如C、Python 等。
在現有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基礎上,增加了專業發展課程,即專業拓展課。專業拓展課程主要是讓學生能有機會學習貼近社會需求、貼近自身專業需求的前沿性計算機內容。例如,向金融專業的學生提供Py?thon 相關的課程。Python 語法很容易實現這些金融算法和數學計算。目前,相關技術和算法已廣泛應用于金融領域的量化投資、智能投資、信用評級、新聞監測、輿情分析等方向,且整合程度正在加深。
這些課程的優化,使得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達到綜合性和多面性,加強專業學科體系的健全性建設,提高學生創新性的培養,充分體現計算機學科對專業的支撐。
在我校傳統的實驗課程中,對全體學生實行統一的實驗大綱,實驗項目和內容可選擇性較小,學生幾乎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的形成與鍛煉,且實驗內容基本為單一性實驗,學生獨立完成,沒有團隊協作完成實驗的過程,不利于學生形成團隊合作意識。
引進比賽后,我校的實驗課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在原有基礎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綜合設計性實驗和競賽實驗。
基礎實驗,是指每次實驗課上按照統一的實驗大綱,布置學生完成的重在鞏固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的較簡單的學習任務,這類實驗教師只要詳細說明實驗要求,實驗內容等信息,學生獨立完成即可。
綜合性設計實驗,是指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布置學生完成的重在檢測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性任務。對于綜合性設計實驗,教師需及時關注學生完成實驗的情況,針對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及時給予提示。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中完成2-3 個綜合性的設計實驗,教師根據不同的專業提出不同的綜合性設計題目,設計題目可以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自主選題,學生可單人完成或組隊完成。學生在完成綜合性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查閱資料、研究方案、作品制作等,在此期間,學生對所參與的選題有了深入的對比論證,對選題內容的各個細節均有所了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花費的精力,遠遠高于基礎性實驗,但學生選擇的題目大多為自己興趣所向,所以學生愿意付出時間、精力去完成,且一般完成的效果很好。
競賽實驗,學生自愿選擇、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組隊參與,仿照競賽的模式,完成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驗。對于競賽實驗,確定實驗的主題(不限內容)、具體要求,并制定相應競賽規則,評分規則,將評比結果計入實驗成績。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競賽的氛圍,在形成團隊后,促使學生分工協作,通過互相討論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實驗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實驗熱情和科技創新興趣,形成實驗課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課后也會為完善作品而對實驗結果進行一定的分析,這樣更符合實驗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意義。一些好的作品在完善后可以推薦其參加各種競賽,形成從課堂到競賽,從競賽回歸課堂的良性循環。
課程考試是檢查教與學效果的一種手段。通過課程考核,可以檢驗教育的教學質量,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我校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科目的考核方式為:考核總分100 分,其中平時(如考勤、平時作業、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等)考核占10%,綜合性設計大作業考核占20%,實驗考核占20%,期末考試考核50%(期末考試主要以計算機等級考試平臺為考試平臺,進行機試考試)。這種考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過分關注期末考試成績、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的考核方式,大力推行過程性考核、加大對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強化技能,增強實踐能力。
隨著學生競賽參與度的提高,我們正在嘗試著增加新的課程考核元素:以“以賽代考”的方式認定成績。“以賽代考”認定制度,其具體實施細則,細化不同級別競賽成績,暫行辦法:學生參與競賽分為國賽、省賽和市賽,獲獎者相關課程分別給予不同的成績認定。國賽:特等獎,成績認定:A+;一等獎,成績認定:A+;二等獎,成績認定:A;三等獎,成績認定:A-;優秀獎,成績認定:B+。省賽:特等獎,成績認定:A;一等獎,成績認定:A;二等獎,成績認定:A-;三等獎,成績認定:B+;優秀獎,成績認定:B。市賽:一等獎,成績認定:A-;二等獎,成績認定:B+;三等獎,成績認定:B。
通過充分嘗試新途徑、新方法,指定合理的管理辦法,使課程的考核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經過嘗試和探索,我校在競賽中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大賽中,2 位同學獲一等獎,2 位同學獲得二等獎,30位同學獲得三等獎,并獲得了團體一等獎。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競賽中,2 名同學獲得一等獎,4 名同學獲得二等獎,35 名同學獲得三等獎,并在不同項目中獲得團體一等獎和團體三等獎。在廣東省設計大賽中,自參賽以來,共獲得了1 個一等獎,3 個二等獎和6 個三等獎。
以賽促學,將競賽與教學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綜合協調的發展,通過各種以賽促學的競賽獲得成功,讓學生找到自信,發現自己的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形成優良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