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瑞 鄭州工商學院
將生態文化理念融入于室內環境設計中能夠有效提高室內環境審美效果,滿足國民對室內環境的多元化需求,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本文將簡單介紹生態文化理念的基本含義,系統論述室內環境設計的概念,并從改善基于生態文化理念下的室內環境設計方案,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順應生態文化背景下的室內環境設計發展趨勢等三個方面綜合探討如何構建于生態文化背景下的室內環境設計方案。
從發展視角來看,生態文化理念在古代就已出現,“無為”、“天人合一”思想均體現了生態文化意識,倡導人與自然是統一的。進入21 世紀后,國家更加注重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使生態文化理念更加完善。與此同時,國家政府將生態文化理念滲透進各個行業,室內環境設計行業自然也不例外。簡而言之,將生態文化理念應用于室內環境設計中能夠營造綠色、文明、和諧、美觀的室內環境,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
從狹義視角來看,室內環境設計主要是指對室內建筑的空間結構進行合理規劃,選用各種材料做好室內裝修、裝飾設計工作。基于生態文化背景下,室內環境設計工作與建筑學、美學以及環境學的關系更為緊密,設計師在具體工作中會綜合兼顧室內空間的最佳視覺,盡量節約資源,精選裝修設計材料,努力提高室內環境設計的文化內涵。
構建于生態文化背景下的室內環境設計方案,必須轉變傳統設計模式,改善基于生態文化理念下的室內環境設計方案,認真參考建筑環境設計標準制度,優化生態工藝,從建筑藝術、美學、環境學、生態學、心理學和綠色施工技術等不同角度規劃室內環境結構,促進室內環境設計與自然美的有機融合。其次,落實生態文化理念,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工作,必須注重精選綠色建筑材料,在選擇原料的過程中,應注意減少傳統原料用量,兼顧不同材料的生命周期,根據地域環境特色,適當選用新型材料,像新型模板、清水混凝土、有色玻璃、太陽能材料和可周轉材料等。相比而言,傳統建筑材料像磚瓦、白灰、土坯、木頭、蘆葦和高粱秸稈等購買成本較低,但是循環利用率也很低,生命周期較短。新型建筑材料能克服這些缺陷,種類豐富,應用范圍極為廣泛,不僅具有環保效果,而且能起到抗震、抗壓、防滲、防潮和保溫作用。從材質來區分,建筑材料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金屬材質、化學材質和玻璃材質;從功能來區分,可分為防水材料、墻面材料、保溫材料、門窗材料、密封材料和裝飾材料等。在選擇材料的同時,必須做好質檢工作,確保建筑材料符合生態文化理念和節能環保的要求。
中國傳統元素文化內涵豐厚,藝術特色鮮明,是當代建筑室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建筑審美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從建筑文化視角來看,在室內設計中正確應用中國元素能夠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傳承民族神韻,體現出先進的民族文化,提升建筑審美情趣,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筑設計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從視覺元素的造型方式來劃分,中國元素有具象和抽象之分。簡而言之,具象的中國元素以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為主,并予以美化和創造。當前室內建筑常用裝飾紋樣包括動物紋樣、植物紋樣、人物紋樣和器物紋樣等。從視覺元素的藝術載體來劃分,中國元素主要包括書法、繪畫、剪紙、壁畫、刺繡、傳統裝飾色彩與傳統家具等。提高中國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審美文化價值,必須結合現代建筑的特征,處理好中國元素與室內設計的關系,根據室內空間合理設計傳統元素,從而體現出室內設計的民族性、多樣性和文化性。在中式建筑室內裝飾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含蓄、和諧、優雅的空間氣氛,精選中式家具、傳統書法與繪畫作品,設計精美的隔斷,選用傳統文化內涵豐厚的屏風(像玉屏、山水屏風或者其他畫屏),合理粘貼剪紙作品,處理好對稱與非對稱的裝飾關系,科學懸掛傳統繡品,這樣才能豐富室內裝飾設計的審美內涵,充分體現出現代室內建筑的傳統文化底蘊。此外,在室內傳統家具設計中,應注意講究對稱以彰顯貴氣,選用優質木材作為設計材料,在家具上適當雕刻精致的傳統吉圖案或者紋樣,這樣能夠使裝飾家具兼備審美 價值與使用功能。其次,從建筑科學的視角來講,在室內裝飾設計中,要根據墻壁的顏色和空間結構精選裝飾性圖案,如果空間面積相對較小,則不適合選用巨幅橫向畫軸,而適宜用精巧的縱向畫軸或者團扇圖案做裝飾,也可以用總體面積較小的刺繡作品進行裝飾。如果墻壁是白色的,裝飾性圖案中的白色所占比例不能過多,應注意“五色”的合理搭配。一般來講,傳統裝飾色彩是以中國“五色觀”為主,即紅色、黃色、青色、白色與黑色,在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紅色象征太陽、吉祥、熱情與自信,黃色寓意為莊嚴肅穆、尊貴,青色象征勃勃生機,白色寓意純潔、高尚,黑色寓意寧靜,在室內裝飾設計中,合理搭配傳統裝飾色彩有助于美化建筑神采與風韻。再次,可以在白色的墻壁或者天花板上繪制彩色壁畫,進而使室內建筑體現出璀璨的傳統文化情趣。與此同時,要促進裝飾性圖案與現代建筑的有機結合,使裝飾效果能夠呈現出古韻新風。另外,在選用傳統繪畫做裝飾的過程中應注重氣勢,追求創新效果,凸顯繪畫作品的傳統文化內涵。
順應生態文化背景下的室內環境設計發展趨勢,則必須充分借助新技術,利用自然資源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工作,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建筑設計智能化建筑,通過安裝變色玻璃來吸收太陽能并將其轉換為光能,以此改善室內光照條件。目前,在設計太陽能一體化建筑的過程中,設計師應兼顧實際空間規劃要素和區域氣候因素的影響,為保證建筑場地能獲取充足的太陽光合理規劃建筑物的方向,避免遮擋日照。此外,要注意提前設計好太陽能熱水系統,確保該系統和建筑方向、建筑間距、建筑形態特征、建筑密度、建筑綠化空間的協調性。另一方面,設計師應注意推動室內建筑空間功能向復合型與多元化方向發展,運用旋轉、移動、和折疊技術方式來實現室內空間的不同功能轉換,這樣既能夠節約空間資源,又可以優化空間功能。
綜上所述,在生態文化背景下,全面提高室內環境設計審美效果,優化室內空間結構與功能,設計師應注意轉變傳統設計模式,改善基于生態文化理念下的室內環境設計方案,努力促進室內環境設計與自然美的有機融合,注重精選綠色建筑材料以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其次,應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將中國裝飾元素應用于室內環境設計之中,不斷提高室內環境設計的文化內涵。另外,設計師應根據時代發展趨勢,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推動室內建筑空間功能向復合型與多元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