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15 江蘇 吳應海
根據要求寫作文。
題A:生活處處有趣味,單是食趣就頗多。請以“食趣”為題,寫一篇文章。
題B:出于環境衛生和食品安全的考慮,學校規定,學生在校不許吃零食。有一天上午,第三節課后,米豆、小軒和你到老師辦公室抱本子。老師把桌上的巧克力遞給米豆,她剛想接,卻縮回了手,說:“謝謝老師,我不吃,不然我們班會被扣分的。”小軒卻拿過來,笑著說:“我真的很餓,不客氣了!”這個情景引發了你的聯想和思考,你就此自擬題目,寫了一篇文章。
要求:①從上述兩題中任選一題寫作。(選題A 的用2B 鉛筆在答題卡上將題號A 涂黑;選題B 的用2B 鉛筆在答題卡上將題號B 涂黑。)
②不少于600 字。
③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
與往年相比,南京市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題出現了明顯變化,由過去的一道題目變為兩道題目,在保留命題作文的同時,新增了一道情境作文題,要求考生根據所給的場景進行寫作。這種“二選一”的考查方式,擴大了考生的選擇空間,利于考生發揮出最佳水平,已漸成一種命題趨勢。
2020 年南京市中考語文試題別具一格,全卷以美食文化為主線來設計各類題目,無論是考查基礎知識的語段還是綜合實踐題,無論是古詩文閱讀還是現代文閱讀,都散發著濃濃的“美食味兒”。第一道作文題“食趣”顯然十分符合美食主題,而第二道作文題中的“巧克力”同樣也是一種美食,兩道題都統一到了“美食”的大旗之下,旨在引導考生品食“趣”,論守紀之“道”,管理之“道”、待人之“道”、從中不難看出命題者的匠心獨運。
那么,如何來寫這種“二選一”中考作文呢?
第一步:粗略讀題,對比選擇。考場之上分秒必爭,面對“二選一”或者“三選一”的作文題,如果逐題細讀,深入審題,最后再選擇其中一道進行寫作,勢必會浪費不少時間。所以科學的做法是,快速掃描,粗略讀題,了解主要意思,在對比中迅速作出選擇。等確定了寫哪道題目,再去認真審題。比如今年南京卷的兩道題目,“食趣”題面簡潔,指向明顯,宜寫成記敘文。“吃不吃巧克力”這一情境題,目的在于引導考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宜寫成議論文。考生結合自己平常寫作時的文體愛好以及素材積累情況,稍一比較,很快就能知道哪個題目更適合自己。
第二步:深入審讀,打開思路。確定了寫哪道題目后,接下來要認真進行研讀,確保把題目讀懂、讀透,在解讀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展開聯想和想象,調動素材積累,以求打開思路,為后面的寫作做好足夠的鋪墊。
先看“食趣”這一題目。“食”既可以視為動詞“吃”,也可以視為名詞“食物”“食材”等;“趣”既可以理解為“興味”“意趣”,也可以理解為在“食”上的一種“喜好”“趣向”。稍加整合,不難發現,此題的切入角度,既可以寫吃的樂趣,也可以寫制作食物過程中的快樂;既可以寫獲取食材時的獨特感受,也可以寫自己或他人在“食”方面的趣味、愛好;等等。總之,只要扣住“食”,寫出與“食”相關的“趣”即可。
再來看第二道題目。主要情節是面對老師遞過來的巧克力,一個學生擔心班級被扣分,嚴守校規,禮貌拒絕;另一個學生則以肚子餓為由,接受了巧克力。根據這一情境,既可以圍繞個人的自律品質展開議論,也可以討論如何待人處事等,只要議論的內容在情境范圍之內即可。當然,此題還可以圍繞“聯想”,講述生活中與此相關的故事,表現特定的主題。
第三步:立意求新,讓人心動。意高文自勝。考場作文立意,在求穩的同時,應力求新穎脫俗,讓人刮目相看。比如寫“食趣”,除了在“品嘗美味,贊不絕口”“全家聚餐,其樂融融”“師生野炊,互幫互愛”“尋找食材,同心協力”等層面上進行立意,還可更進一層,寫寫文人雅士與眾不同的“吃趣”,寫寫人們對美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寫寫美食背后的思國、思鄉之情,無疑會令人耳目一新。
寫第二道題目時,如果能去探討校園內一律禁止吃零食這一規定是否人性化,探討老師的做法是否妥當等,同樣會令閱讀者嘖嘖稱奇。
第四步:精心選材,成竹于胸。寫“食趣”這一題目,扣住各種“趣”進行選材時,一定要注意情節的生動、人物形象的鮮明、情感的真摯動人。比如你選的材料是:跟著家人學做某一菜肴,反復嘗試,終于在多次失敗后獲得成功,整個過程充滿曲折。這樣的素材寫起來情節就能一波三折,主題就會更加突出。反之,表達效果就沒有這么好。
而第二道題目,在選取素材時,則力求經典、生動、簡潔。比如寫“自律是一種美好的品質”這一主題,就可選取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自律故事,這樣既能增加說服力,又能增強文章的可讀性。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素材的搭配,比如:既要有正面素材,又要有反面素材;既要有人物故事,又要有人物言論。
無論寫哪一道題目,素材選好后,都要認真謀篇布局,想好文章的開頭、結尾,以及中間如何敘事、如何寫人、如何過渡;思考如何亮明觀點,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論證等,力求成竹于胸。一旦有了雛形,再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篇高質量的考場作文就誕生了。
食 趣
南京 一考生
比如青團,是江南人愛吃的一種傳統美食,這種清明節前上市的糕點,一個個圓圓的,晶瑩碧綠,泛著亮光。輕輕嗅一下,清香直入鼻中;小心咬上一口,糯韌綿軟,甜而不膩。相信無論是誰,只要嘗上一個,就會一輩子忘不了它奇特的味道。
不過,如果你學著做一回青團,就會感覺到,動手比動嘴可要有趣多了。
制作青團,首先要采集艾草。挎竹籃,握剪刀,出得門來,春風撲面,鶯歌燕舞,禁不住哼起小調。來到河畔路邊,專尋那新鮮的艾葉,連著葉子用剪刀輕輕一剪,丟入籃中。一枝、兩枝……漸漸地,滿手艾香,陣陣入鼻。那份愜意,難與人說。
艾草采回后,洗凈,用開水一燙,放進一口小圓缸或一只木桶中,用木棍反復搗擊,直至出汁。那汁青青的,散發出一種淡淡的苦澀的味道。接著,把汁緩緩倒入裝有糯米粉的面盆里,不停揉搓,艾汁悄然游走,不一會兒,整個粉團就變綠了。望著這一大塊油綠如玉的青團,你怎能不驚喜?
而當整塊綠色的粉團被揉成長條形,切塊,包豆沙,做成一個個青團坯兒,裝入蒸籠時,你的心中又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種特別的成就感?畢竟,那是勞動之后的收獲,那是流汗之后的甜蜜。
灶膛中大火熊熊,蒸籠上煙霧裊裊,廚房里香氣撲鼻,這時你又怎能不激動得心怦怦直跳?又怎能不急切期待那青團的滋味在舌尖上綻放?那種渴望,那種付出之后的獲得感,普通食客很難體會到。
食之趣,其實就好比人生,如果只讓你品嘗結果,而不讓你去經歷過程的風風雨雨,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就算它再有滋味,又有多大意義?
其中,k∈[0,3],i∈[1,Q],Q=NSmax。因此,Q=2π/θ。另外,參數為兩個在[0,1]之間的隨機變量。當排除了以上4種充電失敗情況發生的概率后,可推得基于波束成形的一對一無線充電成功的概率為:
簡評
一、構思精妙。文章由俗語“吃魚沒有取魚樂”切入,推而廣之,巧妙點題;接著以青團的制作為例,來詮釋“動手比動嘴可要有趣多了”這一中心;最后回到食趣,呼應文首,渾然一體。
二、描寫生動。文章主體部分記敘了制作青團的經過,無論是采摘艾葉時的那份愜意,還是搗汁揉面時的獨特樂趣;無論是欣賞青團時的那份驚喜,還是煙霧裊裊中對美味的那種渴盼,都描寫得非常生動傳神。品讀詩意語言,讓人如入其境,如聞其香,如享其樂。
三、主旨深刻。行文過程中,作者除集中筆力來表現獨特的“食趣”外,不忘在結尾有感而發,以食趣比擬人生之趣,讓文章的立意一下子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食 趣
南京 一考生
當人類通過勞動,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后,對吃就開始講究起來,于是飲食文化應運而生。中國人在飲食上的精致追求,更是舉世聞名。一代又一代廚師,創造出了一道又一道美味佳肴;一批又一批食客,留下了一段又一段飲食佳話。
鴨血、鴨腸、鴨肝都是做板鴨的“下腳料”,粉絲亦為尋常之物,可是當這幾樣東西匯聚到一起時,一道金陵著名小吃——鴨血粉絲便誕生了。盛上一碗,芳香四溢。你看,發亮的是粉絲,暗紅的是鴨血、鴨肝,翠綠的是蔥花或香菜,隱隱的金黃當是姜蓉……令人忍不住直咽口水。遙想當年,當某位不知名的廚師做出這道小吃時,該是多么意外;當第一位食客吃到這鮮香爽滑的鴨血粉絲時,又是多么激動!細細品讀文人墨客筆下的鴨血粉絲,你會從中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趣味。

其實,何止是南京,哪座城市,沒有幾樣拿得出手的美食,沒有幾個一身趣味的食客呢?比如古都西安,最讓人難忘的大概是羊肉泡饃了。饃是普普通通的饃,可當你一點點把它們掰碎時,這饃似乎就有了靈性。而當羊肉湯與饃親密接觸的那一刻,一碗只屬于你的美味便橫空出世。細細品嘗,慢慢回味,個中情趣,恨不得說給所有人聽。難怪西北籍的那些大作家們,比如賈平凹,一寫到羊肉泡饃,便兩眼發亮,如數家珍,喋喋不休。我想,羊肉泡饃之所以天下聞名,久盛不衰,除廚師的努力外,更與這些食客毫不吝嗇的贊美密不可分。可不是嘛,食趣食趣,這么多名人都愛上了羊肉泡饃,羊肉泡饃想不出名也難!
在我看來,中國飲食文化中,最有趣的當數食蟹。小心翼翼地把那張牙舞爪的蟹捉住,用線繩捆住,此一趣;蟹熟后,它的外殼由青變紅,仔細賞玩,此二趣;食蟹前,擺出錘、鐓、鉗、鏟、匙、叉、刮、針等8 種工具,此三趣;掰螯,揭殼,淋姜醋汁,食蟹黃……此四趣;環顧四周,偷窺一張張油膩膩的嘴,此五趣;作一篇與食蟹有關的詩文,此六趣。我讀過不少食蟹的文章,字里行間折射出來的趣味,無論俗雅,都特別令人陶醉。
飲食看似小事,其實背后的文化之博大精深,不容小覷。走近魯、川、粵、蘇、閩、浙、湘、徽八大菜系,欣賞炒、爆、炸、烹、煎、燜、燉、燴等各種烹飪技法,品嘗一碟碟、一盤盤、一罐罐美食,你會從中吃出禮儀,吃出情趣,吃出鄉愁,吃出民族的性格。
這真是,食之趣,趣無窮!
簡評
一、主題突出。這篇作文通過對幾種具有獨特風味的美食進行描寫,以點帶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行文過程中,作者開篇點“趣”;無論是寫金陵的鴨血粉絲,還是寫西安的羊肉泡膜,抑或是寫食蟹的前后經過,都著意強調“趣”;最后再以“食之趣,趣無窮”收尾,“趣”貫穿全文始終,讓讀者在品“趣”的同時,領略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內容豐富。與一般寫“食趣”的作文不同,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向讀者展示了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知識,從色香味俱全的鴨血粉絲,到掰饃的細節;從食蟹的8 種工具,到炒、爆、炸、烹、煎、燜、燉、燴等烹飪技法,讓人不禁稱許這名考生的閱歷和積累。這樣的考場作文,本身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大餐。
三、收放有度。文章由飲食文化切入,由面到點,自由聯想到南京的鴨血粉絲、西安的羊肉泡饃,以及趣味無窮的食蟹,最后又及時止筆,回到“食趣”上,收放自如,思路清晰,結構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