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娜
(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 福建 晉江 362200)
語文課堂應當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成為積極的閱讀者,成為積極的表達者、交流者和創作者。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和建構能力等,都能夠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和實踐等的過程中,在對問題的積極分析和討論等的過程中,都能夠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的實踐中得到有效地發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學生在積極的語言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在表達創造的過程中,語言是最主要的呈現形式,學生們的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同時,在具體的審美理解、審美發現等的過程中,學生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等也能夠在積極的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展,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和借鑒吸收其他民族地區等的文化的能力等,也能夠在學生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等意識的不斷發展和提升等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展。
單元閱讀教學的策略的有效實施,能夠讓學生在統觀全局的前提下,展開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根據單元主題的設置,展開積極的閱讀實踐活動,展開積極的材料搜集和整理活動,展開積極的活動實踐,讓學習的過程,在學生們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參與實踐中,實現知識結構框架的有效構建,實現學生的語言理解、探究、審美能力等的有效發展,實現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的有效發展。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為例,針對單元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展開有效地探究實踐。
2.1 抓核心,在把握主題要點的基礎上,落實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訓練。每一個單元的設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主題統攝的基礎上的,在教學實踐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把握單元設置的核心靈魂,在對單元的核心主旨的有效分析和把握的基礎上,展開對單元閱讀學習的有效分析和討論,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等也能夠在具體的語言材料和生活材料的豐富積累的過程和體驗等的過程中,得到積極的呈現。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文章時,教師利用單元導讀,學生們翻開第一單元的主題,初看之下,進入學生們的眼簾的就是那一抹綠,那仿佛正在茁壯成長的小嫩芽,那翩飛的蝴蝶,那翱翔的鳥兒,無不向人們昭示著一種信息,生命的信息,大自然的消息;文字信息中“飛鳥在空中翱翔,蟲兒在花間嬉戲,大自然中,處處有可愛的生靈”,很明顯,這一單元重點是以生物為對象展開的描寫,單元導讀的要求讓同學們利用“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的方式來展開學習,很明顯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有很強的畫面性,能夠引發學生的自由想象和聯想;“體會優美生動的語句”,語句還非常優美,值得學生們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細細品味;“試著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這就要求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展開積極的觀察和發現,接下來看本單元所設計的幾篇詩文:《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燕子》、《荷花》、《昆蟲備忘錄》,很明顯主題和單元內容的設置十分契合,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會抓住寫景寫物的詩文的主要特點,學會將觀察的視角融入到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在有效地抓住單元的核心的基礎上,展開積極的字詞、語言材料等的積累和豐富;學生對自然景物的觀察、語言的描述、表現的能力也能夠在具體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在對單元的主題的有效解讀的過程中,得到積極的呈現。
2.2 抓典型,在把握典型文本的基礎上,促進審美理解能力提升。每一單元都會有一到兩篇寫作思路非常清晰的文章,在清晰的寫作結構和框架的作用下,學生們的閱讀活動開展能夠更加立竿見影。因此,在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單元中的典型文章來進行學習技能的有效滲透,學生們在潛移默化地知識消化和吸收等的過程中,能夠實現他們對文本內容的有效的吸收和消化。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這一單元的內容在設置的過程中,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抓重點句來理解和分析文章是這一單元設置的最顯著、最典型的特點。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如果能夠有效地抓住關鍵句,就能夠通過關鍵句的作用,快速地提取文本中的信息、在對文本中的內容的快速的理解、消化吸收等的基礎上,在積極的實踐應用等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的語言材料的豐富積累,而在感性材料的積累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也能夠得到有效發展。《大自然的聲音》是本單元最典型的一篇文章,“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在閱讀體驗中,學生們發現,每一段的開頭第一句話就是這段的關鍵句,接下來的內容都是圍繞著第一句來寫的,而在字里行間,作者流露出的是對大自然的歌頌贊美和熱愛的情感,同學們在反復的朗讀體驗和信息捕捉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提煉出文本的中心,學生們的認識體驗的效果能夠得到有效地呈現。而同時本單元的其他兩篇文章《父親、樹林和鳥》、《帶刺的朋友》在閱讀的過程中,抓住關鍵句,在關鍵句的基礎上提煉文本的核心內容,把握文本的情感因素,是實現有效閱讀,促進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2.3 抓預測,在有根有據預測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結合單元主題,根據有效信息,在單元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科學的想象和預測。在學生的預測過程中,他們的心理會隨著文本的變化而產生生活化的想象和聯想,結合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他們的預測能力和思維建構能力等也能夠在生動活潑的預測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展。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根據單元主題給出的方法指導“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在預測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信息的提取和整理能夠自覺地掌握有效地預測方法,并在預測活動中,展開有效地故事創編,在積極的故事預測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實現有效學習的效果。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小屋》的學習實踐中,學生根據題目猜測,為什么老屋倒不了呢?學生的期待視野在對題目的預測過程中,得到了有效地激發。接下來,他們帶著問題進入到閱讀情境中發現,老屋之所以沒有倒下,是因為它遇到了小貓躲避風雨、母雞孵化小雞等情形。那么大家想象一下,老屋在遇到它們的請求的時候,會怎么想,會怎么說,老屋在倒下之前,還會遇到哪些奇特的經歷呢,在積極的閱讀情境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里等也能夠在對文本的預測和故事創編等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得到有效地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的單元閱讀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利用抓核心、抓典型、抓預測等豐富而活潑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體驗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組建有效地語言框架結構,并在積極的實踐應用中,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文化理解認同等能力和技能的有效發展,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積極的學習實踐中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