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云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寶帶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江蘇 蘇州 215000)
材料,是活動開展的基礎,它可以引發、支持孩子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積極互動。幼兒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需要家園合作收集有利于孩子創作的生活材料。教師有效地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參與到幼兒園開展的活動中,可以使活動更順利地開展。本文結合收集材料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感悟。
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不想去打攪其他人,有問題自己解決,覺得自己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這叫麻煩別人。有麻煩哲學的人,難以發出對關系的渴望,所以勢必會退回到孤獨中。幼兒園的課程具有其特殊性,很多活動的組織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學習活動中的材料也有一部分來自于生活。在幼兒園材料收集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麻煩哲學,伸開雙臂迎接家長,勤動嘴,勤做事,通過“麻煩彼此”,了解雙方的需求。
曾有一個大學同學收到孩子幼兒園老師的短信,說要收集醫院廢棄的針筒、壓舌棒、牛奶罐之類的物品,大呼驚訝:“你們幼兒園還需要這一類的東西,你們不就是和孩子講講故事唱唱歌么?這是要開廢品收購站啊?”可見,一般的家長并不理解幼兒教師的職業性質,更不了解幼兒園材料收集的用途。面對一群不熟悉的家長,需要解釋材料的用途和功效。
主動的溝通和要求會得到熱切的回應:鞋盒收集來了,有的特地去買了雙新鞋;牛奶罐也一包一包的,據說特地去隔壁鄰居家尋覓的;蚊帳上鏈接的鋼管也不舍得扔,還要來問問老師帶來是否有用……在和家長勤勤懇懇的溝通中,伸手向家長“要”材料,必然增添了不少麻煩,但換來的是家長對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金魚缸透明度很高,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里面的情況都一清二楚。有時候,家長雖然應著教師的要求,帶來了東西,但只是出于“任務觀點”和“從眾心理”。有些物品不符合要求,無法使用,也有一些材料數量不夠,沒法發揮用處。幼兒園的材料收集并不是廢品收購站,帶來的材料要有美化環境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讓家長清楚地了解對材料的要求。
2.1 明要求。活動開展有季節性,需要的材料數量不多,因此,我們主要利用晨間接送,晚間放學的時間向家長說明。拿出一個樣板,說明物品的用途和功效,動作迅速的家長第二天就能把合適的東西帶來。可是,也有一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被丟棄,同時需要的數量很多,適合長期收集,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設立了“廢品回收站”,并將收集站中的物品進行細致的分類:紙卷芯,牙膏盒,薯片罐……我們在每個分類盒里放上幾件樣品,避免在收集過程中出現亂放的現象。路過的家長一看便知道最近活動中需要哪些材料,還能將收集來的材料自覺放好。
2.2 明效果。收集鞋盒的過程讓我記憶猶新。第一次收集來的鞋盒,有很多不合格產品:太軟,太大,或是鞋盒和蓋子連在一起,無法使用。于是,我們在分類盒的旁邊放上鞋架,將質量好的鞋盒依次放在鞋架上。另一方面,我們把鞋蓋裝飾墻的效果圖發在班級網志上進行宣傳。家長覺得相當驚奇:鞋盒蓋也能做出這樣的效果?他們的討論收獲了不錯的成效:有的表示鞋盒很多,可以上班時開車送來;有的說親戚在商場工作,也能提供資助;還有的惋惜家里的剛丟掉,下次整理后帶來。
收集的材料經過加工,變成了很多游戲材料:形狀各異的分類盒,裝操作材料的袋子,還有經改裝后變身的收銀機……我們把改造的成品展示,把孩子在活動中使用材料的照片和家長分享。他們看到材料的用處,看到了孩子的進步。多一點反饋,多一點直觀效果,課堂之余,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也促進了交流的雙向互動,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孩子們在這過程中也長進不少,他們發現自己可以變成環境創設的一份子,有時候,帶來的材料還能促進活動的開展。有一次,我們用孩子帶來的餐巾紙進行“渲染”,由于是自帶的材料,孩子們特別細心,生怕弄壞,作品完成了,熙熙拿著自己帶來的餐巾紙,笑瞇瞇地說:“好神奇哎!餐巾紙還能變成花布呢!”
讓孩子和家長都參與到環境的創設中來,在感嘆材料多變的同時,也讓家長進一步感受到幼兒園活動生活化、游戲化的氣息!
在材料收集的過程中,不是材料越多越好,恰好數量的材料既有利于活動的開展,也避免了浪費。若是材料過多、擺放時間過久,都會產生“超限效應”,因為凡事皆有度。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說:“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在娃娃家游戲開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班級里孩子的操作材料太少,導致孩子們的游戲情節單調、枯燥,我們決定給每個娃娃家搜集一些瓶瓶罐罐,然而每樣材料所需的數量少,外形迥異,怎樣才能有效收集,把資源最大化地利用呢?我將所需材料的數量、大小列在單子上,在班級群里通過“認領”的方式收集材料。一旦數量足夠,其他家長就選帶其他的物品。避免同種材料收集過多,新材料及時更換、使用,孩子在與不同材料的碰撞中,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潛能。在材料收集和展示的過程中,我們要有一桿秤,衡量家長的能力、孩子的需求,避免“超限效應”。
有人說,孩子與家長的距離是越走越遠的:出生時,抱在懷里;會走路時,拉在手里;會奔跑時,看在眼里;要遠行時,想在心里。那么,在幼兒園這個“會走、會跑”的日子里,教師便做好這根橋梁,和家長積極溝通,明確要求,從孩子的成長出發,引導他們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