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 肉孜阿洪.帕爾哈提 新疆大學 建筑工程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系
聯合畢業設計教學模式,是以國內多所建筑學專業知名高校聯合、多學科交叉設計為核心,協調社會力量,以學生為根本的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模式。西部九校聯合畢業設計起始于2016 年,由長安大學發起,聯合西部九所建筑院校舉辦的教學活動。畢設教學在各校平行展開,期間設有場地調研、中期評圖和期終成果答辯3 個環節。各校師生在這個平臺上,跨越邊界,相互探討、相互交流,促使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相互碰撞,彼此激發,對當今建筑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聯合畢業設計順應當今國內高校培養多元建筑人才的趨勢,聯合建筑、規劃、景觀三個專業。
本次聯合畢業設計以“西安灞橋區紡織城工業遺產區保護與再利用”為題,由西安交通大學命題并承擔教學組織,西部九所建筑院校參加參與了此次教學活動。
灞橋區紡織城于1953 年開始選址建設,紡織城現有紡織企業生產建筑、灰瓦砌筑的職工住宅和專家公寓,均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由前蘇聯進行設計建造,見證了共和國建國元初紡織業的興衰與發展。而在八十年代之后,西安經濟開始轉型發展,紡織城自此走向了衰敗。曾為一代人驕傲與自豪的土地,如今已默然失色,不復當年光景。
承載著產業職工記憶和情感的紡織城,如何在城市更新和發展的多個維度中呈現出嶄新面貌、增加城市多元性,是本次畢設課題亟待解決的問題。
設計前期準備工作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帶領學生認真解讀西安市上位規劃和灞橋區紡織城分區規劃,了解設計背景。第二,查閱與搜集基礎資料,對紡織城歷史沿革、用地性質、交通節點等信息進行分析。第三,制定詳細的調研計劃。通過前期準備,使學生對設計題目有充分的認知。
此次調研,各院校師生被打散、分組,不同院校教師帶領不同院校學生對紡織城區及周邊環境進行勘踏調研,并要求學生對調研過程做詳細記錄。可采取照相、訪談等手段記錄紡織城區外部空間尺度、立面材料、綠化景觀、色彩質感等有價值的信息,通過調研與觀察,總結紡織城區存在的問題,為設計做鋪墊。
經過對基礎資料和調研成果進行梳理、討論,總結出紡織城當前的主要問題:
(1)缺乏與城市周邊區域的整體融合,交通結構組織形式過于內向,可達性不高。
(2)人群結構單一,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
(3)產業不足、發展滯后;公共服務設施水平較低,活力不足。
(4)外部消極空間環境分布較多,缺乏綠化空間、活動場地等城市開放空間。
因此,在城市更新與發展的前提下,突出該片區紡織文化特色,吸引外來游客及年輕人,重塑紡織城活力,結合工業紡織文化為這個片區打造一個文化博覽區非常必要。
概念設計階段教學為期5 周,師生們在各自學校進行。鼓勵學生依據自己挖掘的歷史信息,引入不同概念進行紡織城的主題定位,以此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同時,在城市設計維度下、在“基因織補”規劃設計理念下,提出紡織城保護與更新設計策略。
根據設計要求和提出的設計策略,結合基地環境,綜合考慮技術經濟條件和建筑藝術的要求,提出設計方案,對建筑總體布置、空間組織進行合理安排。在設計中,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在保持紡織城整體風貌的前提下大膽創新,根據需求引入新的業態功能,針對主題定位進行更新和改造,采用現代結構體系和材料,展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與共生。
設計完成后,各院校組織團隊前往西安交通大學參加5月30 日至6 月1日的最終成果答辯會。終期答辯會除邀請各院校教師作為評委外,還邀請設計院建筑、規劃、景觀三方面的專家學者與師生們一起,就教學成果及其對紡織城區更新和改造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經過不斷探索,在此次聯合畢業設計中,師生們在探討和設計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實現了自我突破,但在具體的操作中尚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
(1)在教學中,嘗試跨越建筑學專業邊界,打破任務書邊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畢業設計研究。
(2)提升技術整合設計能力。畢業設計是建筑學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全面考
察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術整合設計能力是檢驗學生解決問題的標尺,對建筑設計極為重要,只有對技術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適宜的設計。
(3)制定詳細工作細則和成果評價標準。相關工作細則是聯合畢業設計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對學生設計成果作出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詳細的工作細則和完善的評價標準,有效的促進了同學間的交流與學習,有助于他們建立對自身作用和差距的認識,以確保聯合畢業設計達到預期的目標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