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平,趙豐華,鄭 杰,蔣雙豐,蔡一鳴,馮 雨,馬漢云,呂立哲
(1. 信陽市農業科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2. 河南省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 信陽 464000)
茶樹新品種選育是茶葉生產不可缺少的一環[1],區試是連接作物育種和農業生產的紐帶[2],茶樹品種區域試驗是茶樹育種過程中的必要程序,其目的是研究茶樹品種的適應性,明確品種適宜的推廣范圍,為良種推廣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加快茶樹良種推廣力度[3-4]。鄂茶11、鄂茶12 是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選育的2 個茶樹新品種,2011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5-6]。為了解鄂茶11、鄂茶12 這2 個茶樹新品種在豫南茶區的適應性,在2012—2018 年第5 輪全國茶樹品種區域試驗信陽點的試驗中,對2 個新品種的茶苗成活率、新梢物候期、茶樹發芽密度、鮮葉產量、制綠茶品質、抗寒性等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綜合評價,以期為茶樹良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7]。
鄂茶11、鄂茶12: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提供1 足齡扦插苗。福鼎大白茶(CK):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提供 1 足齡扦插苗作為對照種。
試驗點位于信陽市農業科學院茶葉科研基地,地處北緯32°15′,東經114°30′,海拔63 m,年平均氣溫15.3℃,最低溫度-15℃,年均降雨量1 100 mm。試驗地勢平坦,土壤結構良好,土層深厚,肥力一致,土壤pH 值5.9。
2012 年11 月定植茶苗。試驗小區面積13.5 m2,重復3 次;種植規格為雙行雙株,大行株150 cm,小行株40 cm,叢株33 cm,每個小區54 叢茶苗。田間管理、試驗內容及方法按照《全國茶樹品種區域試驗技術規程(暫行)》執行,對2個茶樹新品種移栽成活率、新梢物候期、發芽密度、鮮葉產量、感官品質及抗寒性等性狀觀測綜合評價。
茶苗定植成活率的高低,可以反映茶樹品種的環境適應性[8]。2013—2015 年調查了參試品種茶苗成活率,調查結果(表1)表明,鄂茶11 品種2013—2015 年的株成活率、叢成活率均超過 CK,鄂茶12品種 3 年的株成活率均超過CK,2013 年、2014 年叢成活率超過CK。

表 1 參試品種茶苗成活率
茶葉是一種時令性很強的商品,上市的早晚與價格密切相關,選育早生優質茶樹成為育種者和生產者的選擇目標[9],茶樹物候期觀測是直接鑒定茶樹品種發芽遲早的重要依據[10]。試驗從2016 年茶樹越冬芽萌動開始,以最后一次修剪剪口下的健壯芽為觀察對象,每小區固定觀察10 個越冬芽,觀察結果(表2)表明,鄂茶11 為特早生品種,2016—2018 年調查的一芽1 葉、2 葉、3 葉初展期物候期均早于CK;鄂茶12 為中生品種,2016—2017 年比CK 早1~2 d,2018年比CK 遲,平均差異天數比CK 晚1 d。

表2 參試品種物候期
茶樹發芽密度與茶葉產量呈正相關[11],2016 年在茶樹物候期通過一芽2 葉期時,調查每個小區3 個點的葉層范圍內萌動芽以上的芽梢數,調查結果見表3。由表3 可知,2 個新品種發芽密度均不同程度高于CK;對調查結果進行方差分析,鄂茶11、鄂茶12 新品種發芽密度與CK 相比,鄂茶11 在2017 年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鄂茶12 在2016 年差異達到顯著水平,2017、2018 年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表3 參試品種發芽密度 (個/m2)
2016—2018 年春茶季采摘一芽2 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夏茶、秋茶采摘一芽2、一芽3 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記載參試品種及CK 的鮮葉產量結果見表4。參試品種鄂茶11、鄂茶12 的鮮葉產量連續3 a 均高于CK,平均增產24%以上;3 a 平均鮮葉產量與CK 相比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表 4 參試品種鮮葉產量
2016—2018 年連續3 a 在春季采摘第1 輪一芽2葉鮮葉制作烘青綠茶,送到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按NY/T-787進行感官審評。由表5感官審評得分可知,鄂茶11 感官審評得分2017、2018 年均不同程度高于CK,平均得分超過CK1.5 分;鄂茶12 在2016—2018年得分均高于CK,平均得分超過CK 3.1 分。
試驗點屬于高緯度茶區,試驗統計分析了茶園附近的氣象資料,2017 年12 月—2018 年2 月連續出現了36 d 災害性冰凍天氣,負積溫值為-131.5℃,極端最低溫度值達到-9.2℃,采用田間自然鑒定法調查茶樹新品種耐寒性結果見表6。3 a 的抗寒性表明,2 個參試品種的抗寒性優于CK,鄂茶11 表現為較強(10<HI ≤20),鄂茶12 表現為強(HI ≤10),抗寒性均比CK 強。區試實施期間,主要小區茶園有茶蚜蟲、綠盲蝽等害蟲發生,但均未造成傷害,表明2 個茶樹新品種抗病蟲害能力強。

表 5 參試品種感官審評結果比較 (分)

表6 參試品種抗寒性
茶樹良種是茶葉生產的重要生產資料,也是茶葉優質、高產和高效生產的基礎[12],良種只有在適宜環境中生長才能發揮其最佳特性[13]。進行茶樹新品種區域適應性研究及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對茶葉生產和茶葉產業建設具有指導意義[14]。根據2012—2018 年試驗研究,對鄂茶11、鄂茶12 的生物學特征及經濟性狀綜合評價如下。
鄂茶11 茶苗成活率高于CK,屬于特早生種。發芽密度高于CK,比CK 增產24.0%,鮮葉產量與CK相比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制烘青綠茶感官審評3 a 平均得分比CK 高1.5 分;抗寒性較強。適宜在豫南茶區推廣。
鄂茶12 茶苗成活率高于CK,屬于中生品種。發芽密度高于CK,2017 年、2018 年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連續3 a 鮮葉產量均高于CK,增產25.5%,與CK 相比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制烘青綠茶感官審評得分比CK 高3.1 分;抗寒性強。適宜在豫南茶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