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虹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1966年邢臺地震后周恩來總理正式提出中國要搞地震預報。1970年通海7.8級地震后,在周總理的直接關心下,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地震局,從那時起,大量的地震觀測臺站開始在大陸地區建設,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正式納入了國家政府行為。
實際的地震預報比之前預期的要難得多,在中國50多年的地震監測預報實踐中,經歷了1976年唐山、2008年汶川等大地震預報失敗的慘痛教訓,遵循周總理“對今后的地震估計,要做兩手準備。當地可以建立值班制度,警覺一點,一有情況,招呼一下,往外跑,避免傷亡”的指示,積極探索地震異常與地震關系,努力做到招呼一下的同時,也取得過1975年海城、1976年龍陵、松潘、1995年孟連、1997年伽師等地震,有減災時效的成功短臨預報。雖然地震預報水平仍只是對某些類型的地震能做一定程度的預測,但中國地震局一直把地震監測預報作為主要任務在堅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震監測從地表發展到了空間,也在不斷努力向地下延伸。地震經驗預報,不斷向基于動力學過程、更精細的斷層變形等有物理意義的方向發展,基于地震和地球物理觀測數據為基礎的地震預報經驗積累和認識在不斷拓展,基于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斷進步。準確進行地震預報一直是地震學家們追求的目標。
本專輯共24篇文章,內容涉及近10年國際地震預報進展、國內流體學科發展綜述,預報模型建立,發震構造研究,地球化學環境與地震危險,影響地震監測的因素分析,從地震前的異常特征提取預測判據、前兆異常識別方法、水庫地震應力場和地震數據庫建設等近10個方面與地震監測預測相關的內容。
在現階段的地震預報以經驗為主,學習積累震例是做好預報工作的基礎。通過觀測資料,從實際震例出發,提取預報指標和方法以及通過觀測資料進行地震研究的文章在本專輯中占據了較多的篇幅,本專輯邀請到了8位研究員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文章,增加了專輯的可讀性。
衷心感謝各位作者為本專輯撰寫稿件,也非常感謝審稿專家認真負責地評審稿件并給出了富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確保了本專輯的順利出版。特別感謝蔣長勝博士,在收到邀請只有一周時間的情況下,率領他的團隊,完成了從文獻計量給出的研究趨勢和國內外比較、與地震預測有關的國際科學研究計劃、前兆異常現象的研究、地震預測模型的研發、與地震預測有關的新認識和預測在減災中的應用拓展5個方面,近十年國際地震預報研究進展綜述的文章,可為國內地震預測預報的發展方向提供借鑒。此外,孫小龍博士對2008年以來流體學科在業務體系構建、新技術新方法探索、基礎理論研究和震例回顧總結等多個方面的成果和認識的梳理,展示了地下流體近10多年來在地震預報中取得的進步和成果,提出的地下流體分析預報的發展方向,對流體學科的發展有較好的指導;陳棋福研究員通過對用重復地震獲得孕震深部滑動速率與淺表觀測結果對比,構建的中國大陸強震孕育深處的變形模式,為大震的預測,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讓預測距離理想模式又近了一步。最后感謝張永仙研究員接受邀請,共同擔任本期的科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