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娟 李曉慧
(1.新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河南 新鄉 453000;2.河南北辰勘測有限公司, 河南 新鄉 453600)
近兩年,我國開展了第三次土地調查,這次調查以過去展開的兩次經驗和材料為基礎。借鑒于前期工作經驗,本次調查在實際的基礎上進行密切的聯系,進行細化的分類,以便于下一步工作更為方便的進展。下文將更為細致的分析第三次土地調查中的土地利用問題。
這一方案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土地的分類、土地分類的含義、土地調查具體的工作內容、統計學等方面:
1) 含義變化,第三次土地調查,擴大了城市、建制鎮、村莊的定義。它將這一適用范圍的各類土地都加入這一定義中,即將非建設用地加入到這一范圍中。第二次土地調查和第三次土地調查的區別不止體現在定義范圍的擴大,同時也體現在類別內部的調整:如三調將鹽田在采礦用地中去除,同時在特殊用地中,加入了很多其他的新類別如旅行地區等。
2) 土地分類變化,第三次土地調研,在城市、建制鎮、村莊用地中加入了更多了的小分類,從而將各類更加的細分,同時劃分出城市、建制鎮、村莊獨立工業倉儲用地。這些分類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第二級分類上,例如:第三次土地調查對商業和服務業用地、特殊用地如旅行用地僅進行到一個類別中,以及上文提到的將鹽田在采礦用地中去除。
1) 二調城鎮村莊用地調查,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地點,主要集中在農村土地和城鎮土地。調查農村時并沒有各類土地明確的細化,僅僅進行大致的分類,即城市、建制鎮、村莊三種地類,也就統計歸類于這三類,并無大類以下的小類劃分。而在調查城鎮土地時,一類和二類均分類較多。因此二調的農村土地調查部分進行更快,完成較迅速,而三調總體相比二調時間延長,也就是在二調的基礎上,三調不僅幫我們獲取了更多的基礎信息,同時又加深了細節的認識。
2) 三調在村莊內部土地上的工作變化,三調是在二調基礎上的革新,雖采用了新的分類方案,但在基礎方面仍然沿用第二次土地調查,二者的工作差異主要在土地的分類,和工作內容的變化。
三調的工作程序更為繁瑣,為了實現更為細致的分類,從而方便后期土地規劃等工作的進行,工作的內容需要進一步的加大,這也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進一步的分類工作相比于一類分類的構建,以下的細分需要更加嚴謹和細致的進行。包括各類土地,公共用地、民用地、商業用地及服務用地的細化。這類工作開展較為困難,但對下一步工作的實施的確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增加了細節的標注,標簽包括:火電、鋼鐵、煤炭、水泥、玻璃、電解鋁等。三調不僅增加了二類分類,在調查至末級分類時,仍有較大的進展,這其中包括了較為龐大的工作內容。
三調的城鎮村莊內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除按三調工作分類調查至末級類的地類調查工作外,還包括以下工作內容:將工業用地,貯備用地進行進一步分類細化并進行標注。工作中要注意密切聯系實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跟蹤調查,主要著眼于城市、村莊、農村的土地利用現狀,各部分的工作可以安排合理時間進行,并無詳細要求,但最終的統計數據,要進行合并,并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
在第三次土地調查中,最小上圖圖斑面積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第二次土地調查中最小上圖圖斑面積:城鎮村及工礦用地、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為圖上4.0mm、6.0mm 和15.0mm。而第三次土地調查中最小上圖圖斑面積:建設用地和設施農用地實地面積、農用地、其他地類實地面積分別為200m2、400m2和600m2。對于不同的需求地區,可進行進一步的精度調整,如農用地的實地面積 和荒漠地區可稍微降低精密度,不會影響整體布局。
由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地調查時間較為長久,主要手段是以人工的力量進行勘測和調查,由于技術的限制,導致技術的應用較為缺乏。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信息的獲取,同時體現在信息的存儲中,缺少重要文檔的電子歸檔,后期的存儲可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破損或丟失,對于這類重要文件而言,這樣簡易的存儲方式需要隨著技術升級徹底的改變。只有良好的存儲,才能在后期需要應用時發揮到其最大的效用,無論是在土地規劃、土地建設中,都能夠方便進行接下來的工作。
而在第三次土地調查中,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大量普及,不論是基層工作者還是高層信息收集者偶可以應用高端技術手段,配合人工共同促進檢測工作的進行,兩大手段的融合很好的填補了傳統土地調查所造成的缺陷,不僅大大提高了調查的效率,同時在調查信息和存儲信息中的質量也有了極大的提升。減少了在調查過程中人工的不足可能造成的疏漏,利用高新技術的同時,能夠減少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減少了客觀因素在調查過程中造成的阻礙,保證了調查的時間充足。不僅增加了調查速度,同時也對數據的真實性進行了雙重保證,并確保了應用的可靠性。
最后,信息數據的存儲也符合技術時代的要求,進行了數據的電子檔案庫建立,運用創新的數據管理系統進行信息的采集、記錄以及分析、整理等工作,將一些重要的檔案資料運用電子化技術進行管理保存。這樣對信息的雙重保險,確保了所勘測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同時也為后續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三次土地調研工作的進行,讓國家在農村土地規劃、建設問題上有了更明確的思路與方向,讓農村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樣的技術應用于第三次土地調查時也面臨了很多問題。在外界條件下某些技術的維護不能達到應有的水準,某些新型技術的應用會受到很多外部情況的干擾,從而影響了最后的調查結果,由于各地地形和氣候條件的不同,設備無法良好的適應于各種的外部條件。而技術人員無法實時跟蹤各個儀器使用的動態,也有些技術人員接觸時未能完全的了解技術手段,因技術人員的操作失誤也會導致勘測不準的情況發生。這樣的情況,將會影響最終數據的準確性,同時在勘測過程中發生的情況,有時也會使資源和儀器的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農村土地使用者的干擾造成的影響,也會減緩土地調查的進程。由于在土地調查后,某些土地使用者可能會因一些對土地的違規建設和違規使用,而產生利益相關的不利影響,因此在檢測過程中,不免會受到這部分人的影響,從而使整個調查工作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受到影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相關領導及職能部門對調查情況的隨機抽查對于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和加強工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各部門需要積極應對這一龐大的工作,并建立合理的職能體系,從而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擾因素,從而獲得真實而準確的土地利用情況,為以后的工作做好鋪墊。
在土地調查中,首先要基本的掌握土地利用的情況,這一情況可以來源于前期進行的土地調查的基礎,以前期數據為支撐,可以有效的減少誤差的產生。雖然基礎重要,但是技術的應用對于科技時代的數據統計是重中之重。因此,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強土地調查的完整性。技術的應用就離不開人才的挖掘, 做好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能有有效保證人才庫的充足,能夠確保土地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國家相關政策法律的支撐,也是保障土地工作的重點。
第三次土地調查工作結合了人工技術和技術進步成果,成功的完成了土地利用情況的調查,并細化了分類,使其更為完整,讓當前土地的使用情況更加清晰的展示出來,為國家后續土地的規劃和建設工作提供了操作基礎和指南。這是工作人員與各級職能部門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也是現代化技術在社會大規模調查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同時也再一次向我們展示了科技的力量。為應對下一次土地調查,我們仍然需要各種科技手段的進一步創新,從而提升土地調查工作的質量與效率。